进台州府城兴善门,穿过一座石牌坊,就能看到龙兴寺。《旧唐书》记载,此寺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初名“神龙寺”,景龙三年(709)定名为“龙兴寺”,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也是临海市内最负盛名的古刹。

历史上,龙兴寺曾是台州的官寺和首寺,也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之一。唐天宝年间,鉴真大师六次东渡日本,其中第四次在渡海之前就住在龙兴寺。龙兴寺高僧思托还随鉴真大师“四渡造舟,五次入海”,成为台州第一位赴日本宣扬中国佛教的高僧。思托和尚第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九州后,协助鉴真大师创建了知名的日本国唐招提寺,并亲撰《大唐传戒僧名记大和尚鉴真传》。他在日本传播律宗,积极弘扬天台宗教义,为天皇以下的40人受戒。
这些善举,为后来日本僧人入唐求法打开了大门。但就是这样的一座寺庙,居然在日军侵华时遭敌机轰炸,仅留元代的千佛塔未被毁损,日本人此举真可谓恩将仇报。
八十年代初,龙兴寺迁建于巾山西南的南山殿活动,直到1998年才于旧址全面重建,复“龙兴寺”之名。恢复后的龙兴寺呈中轴线布局,从南到北,分为三个院落式:第一院落是山门、放生池、大殿;第二个院落是千佛塔院;第三院落是厢房、斋堂。

进得山门,浓郁的唐风建筑便映入眼帘,分立两侧的百年古木将庙宇衬托得更加庄严。右边照壁上有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所题的“法性真如”四字,袅袅香烟飘过,悠悠钟声传来,令人肃然起敬。
龙兴寺的第一座大殿是天王殿,供奉的是布袋和尚弥勒佛。门口有哼哈二将守护,背后有韦陀将军加持,与其它庙宇相差不大。
出天王殿,是一个宽大的广场,中间是放生池,上有拱桥通行。东西两面均有长廊,廊壁上有壁画文字,介绍龙兴寺的历史。
正面即大雄宝殿。“大雄”是对佛祖的尊称,说释迦牟尼如勇士一般,无惧无畏,能降服一切妖魔。正中供奉着“横三世佛”,中间是婆娑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左右分别为药师琉璃光佛和阿弥陀佛。这些都是佛教庙宇中的常规安排,但这几尊大佛均为黄铜铸就,颇能显示台州一地的物阜民丰。

大殿两侧是十六罗汉。十六罗汉?没错吗?这里要解释一下:佛经记载的罗汉最初就是十六位,到五代以后,才增加了两位,成了十八罗汉。因龙兴寺始建于唐代,为保持原貌,修缮的时候,保留了唐代的十六罗汉样貌。
绕过大雄宝殿,背面就是“千佛塔院”,有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题额。院中的千佛塔是临海最高的古塔,也是浙江仅存的两座元塔之一。
千佛塔又名多宝塔,始建于唐天宝三年(744),现存塔身系元大德三年(1299)重建。此塔为楼阁式砖木混合结构,六面七层,中空,每层一门。二层至七层除一门外,面面有龛,上有模压烧制的佛像砖贴面,整整齐齐地镶嵌着一排排浮雕佛像。佛像皆盘膝交腕,结跏趺坐,神态祥和,观之令人安定。有心人数过,塔上共有佛像1003尊,“千佛”之名不虚也。

古塔前几乎见不到多少人,大多数信众或游客在前院拜过主佛三世尊和十六罗汉后便匆匆离去了,只有少数绕到殿后的人,才会走近这座历尽七百年风霜雨雪的古塔,近距离感受那巍然雄豪的风姿。
古塔也适合远观,遥遥望去,巾山层峦叠嶂的树木里露出尖尖的塔顶,山水与佛塔相映,更多了几分神秘宁静。
寺内寺外像是两个世界,外面的喧嚣被挡在山门外,墙里面则像是被按下了静音键。在高大佛像面前,虔诚的祭拜者低声祷告着,偶尔能刚听到远处传来僧人的诵经声。一时间,悲悯之情油然而生。

古刹与府城的千年繁华交织在一处,所见皆是禅意。
【陈少非作品/《依山临海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