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们,危矣?

财经早餐 2025-02-19 06:42:21

2月17日,百度集团香港股价单日下跌6.94%,在香港科技股中分外惹眼。在AI大模型成为所有人焦点的当下,2023年最先向美国OpenAI ChatGPT发起挑战的国内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却未免有些寡淡。有人说,百度几乎总是能够押中科技前沿,但随后的发展却不尽人意。仅靠战略的前瞻性,不足以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但我觉得,这不是百度一家企业所面临的难题,而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正集体面对的“行业剧变”和“范式革命”。

百度集团港股走势图 来源:万得

不是百度不够努力

如果说2022年末到2023年初,微软旗下的OpenAI大语言模型,让全世界真正见识到了人工智能在整个经济关系中的重大作用。那么国内最先打出篮球场上“回应球”的互联网巨头企业,就应该是百度。

2023年初,文心一言3.0发布,参数规模突破5000亿。当年9月,文心一言3升级到3.5,据百度披露其训练成本降低35%,当期股价单月涨25%。可见市场对其是非常看好的。

摩根士丹利2024年的一份AI行业报告指出,当年的百度大模型在国内的市占率飙至18%,反超阿里云的16%。当年发布的文心4.0参数跃升至2万亿,并支持多模态生成,在一些券商的研报中,已经和当年同期的GPT-4水平相当了。

2024年对百度来说,是AI大模型领域全面商业化的一年。这年2季度财报显示,以文心大模型4.0 Turbo为代表的基础模型取得了更高阶的市场需求,在当季帮助百度与AI强相关的百度智能云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4%。

去年,百度AI领域营收的占比始终在提高,而旗下百度文库AI产品更是展现了强大的流量,据光大证券研报,截至2024年12月底,该应用的月活跃用户数量已经突破9000万,在全球仅次于ChatGPT。百度文库AI的付费用户超过4000万,付费用户率同比大幅提高,变现能力快速加强。

展望2025年,其实百度在AI领域的发力点还是很多的。近日,百度已经宣布文心一言将于4月1日起全面免费,文心大模型4.5系列将全部开源。而综合最新的券商研报,虽然2024年四季度,百度原本核心的搜索引擎广告业务可能出现停滞,但以AI业务为核心驱动的百度云计算业务很可能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以带动百度整体营收的稳健增长。

然而,很多人仍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这些向好的发展为何没有能产生革命性的技术提升或者范式变革呢?

在2025农历新年来临之际,此前并不出名的深度求索突然发布DeepSeek R1模型,短时间内就在全世界范围掀起巨浪。由其革命性的以较低成本产生较高性能大语言模型的创新,以及开源的模式,使得以英伟达为首的AI算力供应商股价大跌,该模型发布后的首个交易日就让华尔街跌去1万亿美元的市值。

美国权威媒体和专家惊呼:“这是中美人工智能霸权争夺战的‘斯普特尼克时刻’。”

随后,开源模型和基础模型方法和DeepSeek R1近似的阿里云通义千问旗舰版模型Qwen2.5-Max接棒成为媒体关注的另一大焦点。消息面上,苹果确认将选择阿里的AI大模型为中国终端用户开发AI功能。2月以来阿里香港股价连续上涨,风头一时盖过百度。

其实,纵观2023年到2025年1月国内互联网巨头的AI战略,大致上都和百度是一样的。在基础模型端,仅仅跟随OpenAI发展的脚步,及时跟进推出不逊色于其性能的模型。而在应用端,则想尽办法找到变现的方法,付费使用、付费提升模型能级等等,层出不穷。

但这些原先的互联网巨头们其实正面临“十多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掌握这棋局走势的关键就是互联网的范式剧变。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范式革命

去日本旅游时我观察到,日本的APP或者互联网服务商大多是美国企业,比如社交媒体、电商、求职网站、新闻门户等,世界其他地方也大致如此。在中国互联网的上半场无疑是成功的,培育出了众多业内的王炸级企业,让我们可以完全使用更接地气、更符合我们习惯的国产应用。然而,事情正在发生变化……

先说结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终局之战,在AI。而能否在AI领域获得强大护城河的核心关键词是“范式革命”。

中国互联网企业以往屡试不爽的策略是,跟随美国最先进的技术和商业变现模式,复刻出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产品,以获取最大流量和以此产生的最大效益为优先考虑。一旦市占率成为龙头,就通过资本杠杆进行并购,以确保企业在新兴赛道保持领先,并利用基数优势压制中小竞争者。

这种范式虽然有效,但也有非常典型的误区。

首先是在技术上,很多互联网企业选择的是跟随——先复刻,再调整创新,利用对国内用户习惯的深度理解和国内互联网环境,后发制人将美国最顶尖互联网科技企业的技术转化成自己的成熟产品。

然而,在AI时代,美国头部科技玩家这次的战略选择却并不一定成功。众多美国企业信仰一种被称为“AI缩放定律”的理论,认为只有通过使用更海量计算能力和更大的数据集训练模型,才可以显著提升AI模型的性能,说到底要靠核心企业砸巨额资金进入算力基础设施中去。这也是为何去年英伟达、博通这些能提供AI芯片的企业股价增长得如此令人瞠目结舌。

然而,杭州“小”企业深度求索却反其道而行,坚持的"小模型+大数据"路径,通过采用MoE架构、多头潜在注意力(MLA)等技术,显著降低了算力需求,将单次推理成本降低到极致。

这种颠覆性的硬科技创新无疑来自深度求索多年来死磕科技,不追快速变现,不“无脑”追美国头部同行脚步的战略选择。而如果这两年某家传统互联网企业依然还是按照老路,紧紧跟随OpenAI的发展道路,那么投入在算力基础设施上的重金将变得非常不值,成为压在企业现金流上的大山。

其次是在商业模式上,传统互联网企业追求的首先一定是流量。当用户数达到行业顶尖后,要么砸钱继续不惜一切代价抢占更多份额,将竞争对手道路堵死,要么就开始收费变现,“变现”流量。

然而这在AI时代可能行不通了。

试想一下,在2025年1月以前,有多少人知道深度求索呢?有多少企业调用过其开源模型进行开发呢?然而春节假期开始后的几周内,深度求索已经占据了AI用户流量的制高点。这除了是因为前文提到的颠覆性科技的优势,还在于开源的商业模式。

开源模型的崛起,完全改变了大模型目前的商业模式,DeepSeek-R1在性能上完全不逊于现在的一线大模型,但由于其先进的低成本技术底座,在成本上却远低于行业水平。

据DocsBot网站称,向DeepSeek-R1上传100万个Token仅需55美分,而输出100万个Token的成本为2.19美元。作为对比,OpenAI推出的o1输出100万个Token的成本则达到了惊人的60美元。

马斯克xAI所推出的人工智能模型Grok的服务定价虽然要比o1低一些,输出100万个Token的成本为12~15美元,也要远远高于DeepSeek-R1。

去年百度方面曾经表示,文心一言4.0 Turbo的定价是输入0.03元/千Tokens,输出0.06元/千Tokens,若按照3:1输入输出长短统计下,相较于文心一言4.0的通用版本降价幅度达70%。

然而,百度却不是第一个宣布免费、开源AI模型的企业。

开源模式无疑将吸引更多的用户和开发者,快速吸收流量,产生用户规模效应,从而找到接近“垄断”的盈利模式。逻辑很简单,大家都在用的好产品,还会怕没有广告收入或者其他衍生收入吗?

此外,开源生态的布局差距也可能形成战略鸿沟。开源应用将会有更多的社区开发者,模型在G站上的星标数增长也将更加迅猛。反观紧跟OpenAI实行收费模式的企业,摇摆不定的开源策略使它们很可能错失了开发者生态建设的窗口期。

尾声

2025年,全球投资者的目光将无可避免地聚焦在中国市场。德意志银行最新研究报告指出,今年将成为投资界意识到中国企业正在超越世界其他地区核心企业的关键节点。尤其是以AI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上,中国企业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写全球经济格局。

同样在互联网行业,由AI硬核科技所引领的范式革命正在发生。理解起来也简单,谁拥有更强的商业模式、更顶尖的科技实力,谁就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宽广护城河。而如果哪家企业还以老眼光去”无脑“追随美国互联网顶尖企业走过的道路,且还沾沾自喜于以往所拥有的流量基础之上,则势必会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0 阅读:11

财经早餐

简介:美好的一天,从财经早餐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