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星辰,他们探索星宿的位置,找出星河的规律,在自然崇拜的背景下,早早地就发现了人生的方向轴。
古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星辰,他们探索星宿的位置,找出星河的规律,在自然崇拜的背景下,早早地就发现了人生的方向轴。
除了用于占卜,观星最重要的目的在于修著历法和纪年法,找到了年岁更迭的规律,便就稳住了农耕的发展和时间的朝向。
虽说历法和纪年法都是用来记录时间的,但两者的功能还是各有不同。
历法用于制定计时系统,如确定闰年、闰月这些变量,以维护时间的精准性。纪年法则通常以社会事件为主线,将时间划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记录时间的连续性。
上古时代,关于星辰的纪年,最有名的便是岁星纪年法,《左传》和《资治通鉴》等书籍中皆有记载。
铜鼎上的岁星纪年
我国现发现的唯一一件有岁星纪年的实物,是在徐家岭出土的铭文小口铜鼎。铜鼎高45.5厘米,是一个鼓腹圆底的铜器。
暂且撇开纹饰和形状不谈,这小口鼎上最具有价值也最亮眼的,便是器盖周围的两圈篆书铭文,涉及了岁星纪年法的内容。
铜鼎上刻着当时的岁星纪年,据此推算,它铸造于公元前507年,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
据说,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各诸侯国都设定了自己的纪年法则,为了便于信息流通,便又遵循了统一的岁星纪年法。如今,小口鼎上的铭文实实在在地证明了这一点。
古人们找到太阳变动的弧线,将其称之为黄道,在黄道之上,又命定了漫天星辰,将恒星划分成十二星次,名称按顺序命名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岁者年也,岁星即木星,它近十二年走完一个周期,按照天干地支,刚好接近一纪,便诞生了木星纪年法。木星在这十二星次上,每年更换一次落脚点,便用“岁在星纪”、“岁在析木”来纪年。
而事实上,木星运行一周只需11.86年,所以每隔八十多年,木星就会抢先一步到达下个星次,这又被称为“超辰”或“超次”。
岁星与太岁
为了应对“超辰”,古人们假设了“太岁”,太岁的周期是整整12年,运行方向与岁星相反,自东向西,也与传统认知中太阳的走向相协调。
太岁的设定,消除了岁星纪年法中大的误差,也出现了很多神秘的信仰和讲究,古话中“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和“犯太岁”便是如此。
犯太岁不仅仅是指本命年,它被分为值太岁、刑太岁、冲太岁、破太岁和害太岁,往往有破财受伤或遭小人陷害等预言,在这一年中,需得祭拜岁神,以求化解。
但太岁并不能被认为是凶神,它更像是极受敬畏的守护神,掌管人间祸福。每年都会有一位岁神当值,它所处的方位,是不宜施工建设的,它所在的生肖时辰,也易影响该属相之人的运势。
岁星与太岁纪年相辅相成,后来发展成干支纪年,更加系统和庞大。十二星次转化成十二地支,六十位岁神对应着六十种纪年。
从甲子到癸亥,从日月星辰到天地阴阳,一切都从天上的星星开始。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找到那片黑色沙漠,映在眼中的便是时间的光年,便是独属于古国的哲学与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