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食“豫”:那只“中华第一鸡”的故事

鸿HUNG 2024-01-15 18:09:56

中国有句俗话,叫“无鸡不成宴”,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走亲访友,家家都少不了一顿喷香的鸡肉。

腌卤,炸煮,五花八门的烹调方式,造就了河南的各种特色名鸡,而在这其中又数一数二的,便是有“中华第一鸡”之称的道口烧鸡。

鲜香滑嫩,刚出锅的烧鸡最是诱人,轻轻一提一抖,鸡肉自己就掉落下来,这骨肉分离的绝技,便是道口烧鸡最独特之处。

想做好一只烧鸡,对原材料的挑选是首要,一般来说,下蛋近两年的母鸡更为合适,鸡肉不嫩不柴,也不会轻易散架。

先炸后煮,入肉入骨,腌制好的整只鸡涂上一层蜂蜜水,放进油锅里炸30秒,至表皮微黄,锁住水分,再用文火慢煮,想要煮透入味至少需要三四个小时。

虽说煮得时长,但鸡肉却并不松垮,相反还很有嚼劲。

有的顾客更喜欢肉的劲道,便把烧鸡当成一道凉菜,有的则更爱刚出锅的鲜嫩多汁,便专门赶着一大早去。

身负“中华第一鸡”的名号,道口烧鸡不仅色香味俱全,还有个绝佳的美好寓意。

道口烧鸡的另一个名字,称为元宝鸡,在下锅油炸之前,便将鸡腹掏空,用一根高粱杆或是竹杆子撑起首尾,将鸡翅和鸡腿都插入腹中,呈现出元宝的造型,祝愿吉祥,财源滚滚。

元宝造型一代传一代,如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清朝县志中就记载着“卫河之畔,张姓商户,制作烧鸡……”

道口烧鸡的创始人张炳,子承父业,做事极为勤恳,和以待人,却每每找不到做鸡的秘诀,直到一位皇庭御厨的出现,为张炳的人生带来了重大转折点。

御厨刘义本就是张炳的少年玩伴,在外拜师学艺几十年后重归故乡,首先来的还是这家烧鸡铺子。

或许一切都要从那碗鸡汤说起,刘义少时家境贫寒,奶奶年迈想吃一碗鸡汤面,父亲便让刘义去张家讨要一碗。

刘义拿着空碗站在烧鸡铺边,不知道如何开口,张炳父亲一见便将他拉进去,盛了满满一大碗……

几十年后的重逢,张炳与刘义相见如故,说到烧鸡的生意萧条,刘义便附耳说了一个十字秘诀:“想要烧鸡香,八料加老汤”。

张炳按照此法,做出来的烧鸡肉质极鲜,刚出炉便被赞为城中一绝,张炳感念好友相助,便将自己的铺号改为“义兴张”,取“义友济兴”之意。

八料便是陈皮、肉桂、豆蔻、白芷、丁香、草果、砂仁和良姜八种佐料,老汤则是煮鸡的陈汤,每新煮一锅鸡,都要加上头锅的老汤,这样出来的味道才能越煮越香。

香味儿是烧鸡最好的招牌,无需分发什么传单,只要打开一扇窗户,鲜香就伴着热气随轻风远飘,不见实物先闻其香,馋了整整一街行人。

这香味,不仅勾来了食客们,还引来了嘉庆皇帝,据说皇帝南巡时途经道口,忽闻异香,左右便寻到了道口烧鸡,嘉庆帝品尝后赞叹“色香味三绝”,自此道口烧鸡入选宫廷菜品,名声更为大噪。

城镇不断建设,道口烧鸡也开始与火车结缘,从一城到全国,馋人的香味儿顺着绿皮火车的轨道,越飘越远。

在那个踏实的90年代,烧鸡绝对称得上是长途火车的顶配,在路上吃一只,回家带一只,美好的食物总是代表着浓浓的爱意和关切。

交通更为便利的如今,总还是有人会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但或许是因为烧鸡已稀松平常,又或是不建议吃味道大的东西,现在的列车上已经没有了香喷喷的烧鸡。

黄色油纸变成了精美的礼盒,道口烧鸡也开始了工业化生产,代代传承的手艺从来没有变过,祝愿吉祥的心意也一如既往。

在这个井井有条,却复杂如麻的时代,曾经的故事和记忆,还安逸地留存在道口街巷和四季之中,回味悠长…

1 阅读: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