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一年明媚时,
翠叶莺啼,朱帘燕语,
水秀山明尽日暖。
春深几许思绪翻,
韶光清浅,胭脂点点。
海棠依旧醉流年。
壹·花中仙仲春三月,海棠似锦。花开盛景,可装点亭台楼阁,可立于行道、水滨池畔。从古至今,雅俗共赏。
最早关于海棠的记载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据考证,其中的“木桃”即指木瓜海棠或贴梗海棠。在汉代,海棠花就已经与园林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到唐朝时,才出现“海棠”这一称谓。唐代贾耽著《百花谱》,誉海棠为“花中神仙”。海棠素有“国艳”之誉。宋时,海棠花达到鼎盛,被视为“花中之尊”。
千百年来,中国人热爱海棠,文人多赞誉海棠,苏轼以美人颜比喻海棠之姿色,陆游以诗云海棠艳美高雅,与朝日争辉。刘子翠将海棠比喻为娴静的淑女,妩媚动人。雨后的海棠清香犹存,唐明皇以海棠花比作沉睡的杨贵妃。
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人视其味解语花,有人看其为断肠草,唯有花儿在每个仲春兀自繁盛,开出自信、美好的姿态。
贰·女儿棠春日暖阳下,海棠花开,热烈繁盛,千红万艳。
西府海棠是花中上品,明艳动人,胭脂点点夺人心。未开时,裹着一层层玫红色的,花开时露出浅粉色。高贵而淡雅,最宜形容女子之姿。
在曹雪芹的笔下,《红楼梦》里怡红院的西府海棠唤作“女儿棠”。大观园的红颜佳丽们,以海棠诗社起兴的姑娘们在盛时品海棠、咏海棠,写尽海棠的姿态,都写出了各自不同的格调,象征各自不同的性格与命运。林黛玉所写白海棠与众不同:“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海棠花期并不长,花开时,极尽妍丽;花落时,小院寥落,恰如红颜薄命,各自的归宿令人叹息。
叁·美人图传说唐朝时的一个春日,玄宗来了赏花的兴致,通常好花要与美人配,便召杨贵妃来,怎奈贵妃昨日醉酒未醒,还略有迷离,在侍女的搀扶下前来拜见,玄宗见贵妃醉酒的姿态欣然笑道:“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自此,海棠花有了“花之贵妃”的雅号。
传说不知真实与否,但到了明代画家唐寅的耳朵里,便给他带来了灵感。花与美人,在他的妙笔之下,生出一幅《海棠美人图》,并题诗曰:
褪尽东风满面妆,
可怜蝶粉与蜂狂。
自今意思谁能说,
一片春心付海棠。
东风褪尽,海棠花下,美人心里装着愁丝,生出孤独寂寥之感。
花本无情,如何听得懂人语?“一片春心付海棠”,终究是错付了。
肆·知否知否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
芳春正盛,最怕雨打。海棠花体质脆弱,风吹就落,更不堪雨疏风骤。
只待春夜雨临,心绪如潮,着急的不能入眠。于是用酒来催眠,结果酒醒后天已经大亮,料想昨日灿烂的花儿已簌簌凋谢。侍女漫不经心回答,海棠依旧。词人嗔叹:你可知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海棠花虽好,经风吹雨打不可能常开不谢的。几分喜爱,几分忧怜,跃然词上。恰如人生之青春,不可能常在,如意之事也不可能常有。
春闺之人,惜花之意,饱蘸着对自然生命的深层次体悟。
伍·海棠依旧每年三四月间,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的海棠花开的时候,人们便会想起周总理,这是他生前最钟爱的花卉之一。
他曾说:“海棠花好,温暖,古朴大方,不张扬,每朵花之间都很团结。”海棠花下,见证了他接待各地老乡,领养外籍儿童,照顾侄女等等,也见证了他与爱人的两地相思。
1954年的春天,中南海西花厅的海棠花正盛时,周总理正在瑞士参加日内瓦回忆,无法亲自赏花。邓颖超便剪下一枝,压在书中,托带给总理。总理收到后,以一株芍药回应邓的热情地问候。后来,邓颖超把这海棠花、芍药花装进镜框,悬挂在自己卧室的墙壁上。
1988年,当北京中南海的海棠花再次盛开时,邓颖超睹花思人,写下《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我们的生活,不是为爱情而爱情。是根据我们的额事业、我们的共同理想相爱的。”那年,邓颖超84岁,在念着一起赏花的人。
又一年海棠花期,这盛世如您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