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眼中的月亮

鸿HUNG 2024-01-11 10:30:16

盈盈一水间,远隔千里之外,月光是否也照在了你的眉间……

月亮不似太阳灼热,它柔和恬静,平等地照在每一个人身上,自古以来,人们将千万思绪寄托于一片皎洁的月色中。

月亮上是玉兔?

月亮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彼此相伴了数十亿年,古人对于月亮的认知,大多都是通过肉眼观测的,他们将月亮上暗色的部分定义为玉兔和金蟾。

事实上,月亮的暗部相当于地球上的盆地,对太阳的反照率较低,被称为“月海”。

月海这一名称的由来,还是从伽利略的望远镜指向月亮的那一刻开始,月亮上的巨大暗区就像地球深邃的大洋大海一样,古早的观察者便认为月亮上也存在陆地和海洋,把亮的地域称为“月陆”,把较暗的地方称为“月海”。

而实际上,月海里没有一滴水,它的表层覆盖着玄武岩那样的岩石,虽然地势较低,但却是月亮上的大平原,人类的第一次登月地点就选在了月海上。

月海绝大多数分布在月球正面,面积大的称之为“洋”,再小点的称为“海”,然后还有“湖”、“湾”、“沼”等。

月亮能求子?

古人们对月亮的崇拜之心天地可鉴,在一切未知的状态下,因天象崇拜衍生出了多种民间迷信,其中流传最广的要数对月亮的生育崇拜和不死传说。

月亮与太阳,一阴一阳,在阴阳为天地之道的观念影响下,月亮自然而然地与女性关联在了一起。月亮之神的说法虽是很多种,但女娲、常曦、西王母、嫦娥,她们也都是女性。

女娲造人,是繁衍的最初象征,在古人看来,月相的变化与女子月经的周期是一致的,月亮的圆缺更是联系到了女性的孕肚,因此便认定月亮主婚姻和繁衍,故而在拜月仪式中,也有祈求生育之意。

关于月亮不死这一特质,古人说西王母为月神,其是“太阴之精”、“天帝之女”,连嫦娥也是吃了西王母的不死药才成为月神。

月亮的不死,还在于月相的循环,我国农历也是根据月相来定义的,月亮从缺到圆,称为"朔望月"。看不到月亮的一天称"朔日",定为农历的初一,月圆这一天称"望日",定为每月的中旬。

月亮每天都在变化,世间之事也时而如意时而难,但明月能够循回往复,人间却只能沧海桑田。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中秋节赏明月?

中秋节是由古代的秋夕祭月习俗而来的,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孟秋、仲秋和季秋这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是礼记中对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规定和记载。除了皇帝外,官员和平民百姓们也会参与祭月活动,于月下盛设瓜果和酒水,祈求美满,感恩丰收。

在唐代,中秋节已经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到了北宋,有了“小饼如嚼月”的说法,吃月饼开始普遍流行开来,人们欢庆中秋佳节,与岁月静好,在这一天,除了吃月饼、猜灯谜和玩花灯,更重要的还是赏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曲水调歌头,唱尽了中国人心中的月之韵味。

月亮既神秘又浪漫,在一年中的丰收之际,仰头望向那轮明月,方知月中有禅理,月中有哲学。

看透了月亮,也就理解了中华民族的审美。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