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食“豫”:烩面的江湖

鸿HUNG 2024-01-30 09:50:25

2023年12月14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与方城县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共建“中国烩面之乡”战略合作协议,向方城县颁授“中国烩面之乡”匾牌。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河南关于“中国烩面之乡”的争论便甚嚣尘上。

作为河南美食的资深代表,烩面其实分布于河南近17万平方公里的18个地市的土地上,凭借中正平和的口味、营养丰富的食材,俘获了一亿人的胃。

在面食的世界里,河南烩面独树一帜,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烩面里,承载着河南人打在DNA里的味蕾记忆。

每一位远离家乡的游子,对烩面都毫无抵抗力。而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原儿女,大抵也都会做一顿家常的烩面。

烩面之源,众说纷纭

面食是北方人伴随一生的美食信仰,一天不吃,便无欢乐可言了。但河南烩面起源于何时?又来源于何地呢?

相传秦王李世民在外领兵打仗时,偶感风寒,落难于一个农户。这户人家拿出自家养的四不像(麋鹿)来炖汤,并且打算在汤中下面。

但追兵将近,形势危急,只好将面团草草扯成面条下锅。这一锅情急之下做成的面条,连汤带水被李世民吃下后,精神大振,寒疾痊愈。

后来,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命人寻访恩人,并且命御厨拜师学艺,从此宫廷御膳上多了一道面食——麒麟面。

因麋鹿稀少,后人便以山羊代替,口感并不亚于麒麟面,于是羊肉烩面便成为宫廷名膳,沿袭下来。

还有一种说法来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长垣厨师赵荣光,据说他偏爱面条,但战争时期郑州城经常遭遇空袭,一遇到空袭人们立马四散而逃,就会剩下饭菜。

而战时粮食物资也紧缺,赵师傅便想到把剩饭菜加上汤一锅烩烩再吃,没想到这样烩过的面食也别具风味。

有了食客的好评之后,赵师傅便想新招,把加了各种原料的羊肉汤用来煮面,再辅以黄花菜、木耳等配菜,一锅羊肉烩面就出锅了。久而久之,羊肉烩面便成了这个店的招牌餐。

除此之外,人们杜撰出来的还有豫籍京官厨子自创说、豫籍羊肉泡馍师傅改造说、慈禧逃难“钦点”美食、张飞行军生炝扯面等等。

烩面的历史渊源众说纷纭,但有一种比较可信,它是来源于古时的餔饦。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哺饦这种技法,“餔饦,捋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捋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也就是将活好的面,每二寸为一小段,用手扯薄撑开,用大火将水烧沸后放锅里煮熟。

这种做法较为接近现在烩面的做法,同样将面分为小段,手劲均匀地扯开,由粗到细,薄而不断,水开后放锅里煮。这样的扯面要求面要筋道,扯不断,煮不断。

虽说传说中的餔饦没有实物,但与文字记载相近的烩面却在中原发扬光大。它根植于河南人的土壤,成为河南重要的地域文化符号,构建了属于河南人的文化标签。

会合众味,派系林立

在河南的面条江湖里,烩面老大的地位,无人能撼动。它以滋补为底色,以较丰富的食材为基础,试图给人营养全面的健康饮食。

它是经过人们日积月累研磨出的美味,一种荤、素、汤、菜为一体的河南传统美食,关键在于“烩”。

所谓“烩”,它能融全国各地食材,是集四面八方食材制作的美食;它也能在不同地域做出调整,适应各种人群的口味。因此,经过漫长的发展,呈现出派系林立的特点。

就烩面之城郑州来说,就分为传统派、滋补派、三鲜派和咖喱派。

大众所熟知的传统类烩面老字号莫过于合记,汤色如金的合记烩面是上世纪90年代来郑州出差人们的念想,吃完口留余香。

滋补类的烩面以惠丰源为代表,在传统羊汤的基础上加入了黄芪、当归,汤底多了一层醇醇的药草香。

萧记的三线烩面则选择鸡汤、骨汤、羊肉汤三味打底,食材中加了海参、鱿鱼等海鲜,陆海的鲜味交融,留下不一样的口味。

上世纪60年代,大量的外来人口涌进郑州,他们也带来了咖喱味融合的四厂烩面,喜欢的爱到极致,不喜欢的享受不了。

除了配料口味上的差异,烩面在不同地域在不同手艺下也产生了不一样的流派烩面。

位于南阳的方城烩面它的配料没那么复杂,汤更醇厚,配上大块的牛羊肉,灵魂在于羊油炼制的辣椒油。在南阳人的朋友圈里,把这种炝锅味爱到了极致,一度有了“方城之外无烩面”之说。

开封尉氏的烩面,出挑点在于碗底一定要放芝麻酱和葱花,烩面的主料面坯是加了鸡蛋和盐的,因此面更为筋道、弹滑。

据说因为羊肉成本较高,漯河的一些饭店便发明了鸡丁烩面,这种做法先将鸡丁炒熟做卤,来客时只需要将面煮好,浇上卤便好了。

无论是哪一种烩面,都“烩”到了兼收并蓄的意味,将纷繁复杂、多样的食材中和在一起,构建出大碗里的“和谐之美”。

它不属于某一个小的地域,而是中原人在文化碰撞中呈现出来的热情与智慧。

它在人们的生活记忆里唇齿留香,也成为一代代人心中的“念想”。

1 阅读:273
评论列表
  • 2024-02-02 09:23

    北方人吃的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