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9日,延安无线电广播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苏联对日宣战了。
这个消息不仅振奋了全国军民,对延安的中央领导来说,也是非常意外的。因为,根据苏、美、英三国缔结的雅尔塔协定,苏联在做出这一重大军事行动前,并没有通知中共中央。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日本战败已成定局,未来的中国将是国共角逐天下的局面。
当时,中央最重视的是山东和华中这两块根据地,经过研究,中央决定让四野首长前往东北,让陈毅去华中。
不久后,毛主席踏上了他的重庆谈判之旅,而与此同时,各大根据地都积极行动了起来:江北的新四军向日伪军据点发起进攻,迅速将华中和淮南、淮北等地连成了一片,在江南的粟裕部也迅速发展,在浙西地区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真正意外的收获来自东北:这年8月中旬,华北晋察冀军区下辖的冀热辽军分区奉命向东北进军,其中,最先进入东北的,是曾克林领导的冀热辽军分区下的第16军分区。
16军分区不仅配合苏军打下了山海关,还在9月5日抵达了东北重镇沈阳。他们在那里收集武器、扩充人马,发展得如火如荼,以至于令苏联统帅部都感到不安。苏联统帅部决定和延安取得联系,9月14日,曾克林和苏军代表一起乘飞机来到了延安。
中央对于东北的消息非常重视,当年下午,中央就召开了政治局临时会议,专门听取了曾克林的汇报。曾克林表示:现在的东北秩序混乱,到处堆积着武器和物资,无人看管,各种武器随便拿;任何人只要不打八路军和中央军的旗号,都可以自由进入东北;我们4个连到沈阳后,一个星期就扩大了4000人,还收编了一万多人的保安队……
曾克林的汇报令中央喜出望外,这样的富裕的“真空地带”,我们不去谁去?占据东北,发展东北一直以来就是我们求之不得的溯源,两个月前的七大上,毛主席就说过:“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但在当时,这还只是一个美好的设想,可望而不可即,曾克林的汇报让我们看到夺取东北的可能性。
当晚,中央领导又连夜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专门讨论东北局势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蒋介石现在还没有派军队进入东北,这是我们占领东北的大好时机。
经过一夜的讨论,中央最终通过了两项决议:
1,立即组成东北局,以彭真为书记,陈云、程子华、林枫、伍修权为委员,马上坐苏联的飞机去沈阳;
2,要从华北、华中派遣100个团的干部去东北。
9月19日,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中央向各中原局发出了《目前的任务和战略部署》这份著名的电报,其中明确指出:“全国的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只要我们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
至此,进入东北、抢占东北、发展东北成了全党全军工作的头等任务。
这份重要的指示发布于9月19日,而在6天前(9月13日),远在华中的黄克诚就给中央发去了一份类似的电报,其中说道:“应该尽量多派,至少应有5万人,能去10万人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总根据地,支援关内斗争。”
黄克诚的这封电报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9月20日中央回电黄克诚:“你的提议中央同志都看过,并在原则上同意你的意见。中央关于目前战略部署电谅你已收阅。望你以后多提意见。”
我们当然不能说,是黄克诚的电报导致了中央派兵去东北,不过,提出动用10万精锐主力进入东北,确实是黄克诚第一个提出来的。
在1945年进入东北10万大军中,有6万人来自山东军区各部,有3万人来自华中的新四军3师,也就是黄克诚领导的部队。黄克诚部也是所有进入东北的部队中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队伍。
就这样3师在师长黄克诚、副师长刘震、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和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的率领下,一路浩浩荡荡地从苏北开向了东北。途中,他们经过山东,山东军区希望他们停留一段时间协助作战,中央指示:“3师部队到达山东后,应兼程前进,不能在山东担负战斗任务。”迫切的心情可想而知。
11月下旬,黄克诚部进入东北。经过长途跋涉,此时的部队已经非常疲劳,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很难立即承担大规模作战的任务。而东北局给他们的任务是切断铁路通道,阻止国军进入沈阳。
有鉴于此,黄克诚立即就给中央发了一封电报,其内容以“诉苦”为主,讲述了部队目前的“七无”处境,并希望我军暂不作战,进行短暂休整,恢复体力,并以一部主力去占领中小城市,建立乡村根据地,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
黄克诚之所以不给东北局发电,而直接给毛主席发电,是因为他初到东北,和东北局的同志并不熟悉。毛主席回电指示黄克诚,让他直接向东北局请示。
黄克诚于是先后给东北局发出了3封内容类似的电报,提出建立根据地的主张,但始终没有回复。
这期间,黄克诚从李天佑那里得知,中央已经派四野首长前来负责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军事指挥,于是他立即骑马前去见面。
这次见面,黄克诚和四野首长基本达成了共识,即首要任务是建立根据地。
随后,黄克诚又发出了另一封著名的电报,明确建议四野首长出山,统管大局。黄克诚指出:四野首长现在是孤掌难鸣,给东北局发信从不回应,东北现在没有根据地,既没有持久的打算,也没有救急的办法,有西路军的危险!
11月才进入东北的黄克诚居然说东北部队要成为西路军,胆子实在挺大。
问题在于,当时的四野首长只是中央委员,而东北局的彭真、陈云、高岗、张闻天都是政治局委员,四野首长虽然成名较早,但党内职务并不占优势。黄克诚没有考虑这些,也没有因为高岗等人是老资格,就盲目赞同他们的观点。
当时,“独霸东北”、“拒敌于国门外”、“最后一战”的思想在东北局中一度占据了上风,但黄克诚认为,这是“胡闹主义”,明确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
11天后,也就是12月28日,毛主席给东北局发来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著名指示电报,指出了东北斗争的艰苦性,并将东北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调整到了广大乡村,“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发动群众,积蓄力量,发展根据地。
在和四野首长谈话时,黄克诚还表示要把3师交给他带,作为基干部队使用,这个举动可以说非常关键。
自从四野首长就任东北人民自治军(11月14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后,担子很重,官也很大,但就是没有兵马带,用他本人的话说就是:“比指挥联合国还难。”
各路人马、各色系统,他不是政治局委员,也不是拿着尚方宝剑的钦差大臣,手下最少的时候只有一个连和一个警卫排。黄克诚的3万多部队,算起来是一个整编军,但他完全没有把这支部队视为自己的私产,光明磊落、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后来宋维轼(开国少将)说:是黄克诚的3师造就了东野。宋维轼之所以这么说,很大的原因就是3师在进入东北早期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后来衍生除了东野2纵、6纵、7纵这三支王牌主力纵队。
不久后,黄克诚又发出关键电报,指出目前东北的大城市被国军占领,而农村则被土匪占据,我们要想在农村站住脚,军事上应该迅速肃清土匪。这样,东北部分地区的肃匪工作便在黄克诚的“催促”下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黄克诚在工作中敢于只报忧不报喜,这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高超素养,对于自己的这个特点,黄克诚曾自我评价说:“我这个人往往是报忧不报喜,看的都是坏的一面,也许有片面的地方,但是都是事实。”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