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回忆录秘辛:张绍东叛变,和徐海东离开344旅有何关系?

近代史江湖论 2023-10-16 10:57:01

1937年8月22日,根据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有关协议,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

八路军下辖3个主力师,一个总部特务团和一个总部炮兵团,外加一个陕甘宁留守兵团。其中,主力团共计15个。

由于编制缩小,这15个团长都被从师、军一级降级使用。这15位首任团长中可谓名将如云,除2人牺牲(129师386旅772团团长叶成焕、115师344旅688团团长陈锦绣),1人叛变外(344旅687团团长张绍东),在1955年大授衔时,最低被授予的也是开国中将衔。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杨成武、陈锡联、李天佑、杨德志、彭绍辉、宋时轮……

本文主要讲的,就是那一位离奇叛变的687团团长张绍东,以及其背后的故事。

红军接受改编后,陕北的红15军团改编为115师344旅,旅长为徐海东大将,政委是黄克诚大将。

344旅最初下辖2个团,即687团和688团,团长分别为张绍东和陈锦绣。1938年年初,344旅又增编了689团,团长就是著名的“旋风司令”韩先楚上将。

344旅的前身是红15军团(由徐海东的红25军和刘志丹的26、27军组成),其大部分的干部出自红25军。对于红25军的作战风格,黄克诚大将晚年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

“他们作战英勇,敢打敢拼,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但这是还不适应游击战的打法,与日军作战仍沿用过去打国民党军队的战法,猛打猛扑,因而往往吃亏,尤其是对付抗战初期的日军更是如此。”

黄克诚的整个抗战生涯和解放战争生涯,都是和344旅一起度过的,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他和这支部队“同患难,共生死,结成了最亲密、最深厚的战斗战斗情谊。”(黄克诚语)所以,他的话是非常有分量的。

“猛打猛扑,因而往往吃亏”,这是黄克诚对抗战初期344旅的评价,他为什么没这么说呢?

据黄克诚回忆,1938年初,344旅奉命开到正太路以北开辟根据地,期间,344旅和日军进行了两次较大的战斗。

一次是牛村战斗,负责主攻的张绍东担任团长687团,负责指挥的也是张绍东。此战“虽然歼灭了日军一部,但我军亦有较大伤亡”,究其原因,黄克诚认为,是因为我们没有采取游击战的战法,“打的仍是运动战”。

另一次是温汤战斗,当时徐海东生病,负责指挥的是黄克诚,负责主攻的是陈锦绣担任团长的688团。

此战中,我军各部队没有配合好,敌人又派出携带重炮的援兵五六百人向我阵地猛轰,我军指战员缺乏炮战经验,团长陈锦绣和一营长刘国清被炮弹击中牺牲。

游击战和运动战是两种不同的战法,二者虽然都强调积极调动自己和敌人,但运动战带有决战的性质,而游击战是小规模袭扰,一般为决战前的战术性准备,是防御阶段最常见的一种战法。

了解了二者的区别后,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黄克诚要将344旅在抗战初期的受挫与不适应游击战的打法联系在一起了。

从稍长的时间线看,344旅因为不适用游击战的打法,“猛打猛扑,因而往往吃亏”,于是就有牛村战斗和温汤战斗后的短暂受挫局面。而正是在这段受挫期内,687团团长张绍东产生了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并有了接下来的叛变行为。

1938年3月上旬,344旅奉命前往晋东南地区发展,344旅旅部以688团和689团为先锋,以张绍东为团长的687团殿后。在这期间,张绍东和团参谋长兰国清密谋要将部队拉走,叛变投敌。好在此时我军的政委制度已经恢复,政工干部坚决不跟他们走,并设法稳住了部队,最后,张绍东和兰国清只带走了几个干部,战士们全部被带了回来。

张绍东是红25军的老人,当年红25军长征时,他也是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他的叛变,给他的老上级徐海东打击很大,史料记载,得知消息后,病中的徐海东竟然气得口吐鲜血。

参谋长兰国清是红一方面的老干部,28年平江起义跟着彭老总闹革命,并跟随红3军团走完了长征,期间曾给张爱萍上将当过参谋长。

“张绍东事件”后,687团指挥班子重组,田守尧被任命为团长,吴信泉担任政委。

38年4月,344旅在八路军总部的统一指挥下,进行了晋东南反“九路围攻”作战,取得了较大的胜利,在晋东南站住了脚。

38年6月底,徐海东和黄克诚根据情报,在町店伏击西进的日军。我军的埋伏非常成功,日军毫无察觉地在我们的枪口下睡觉、洗澡,我军可以说占据了非常有利的优势。

黄克诚后来回忆说:当时,如果我们先用迫击炮和机枪对敌人进行攻击,取得重大杀伤后再冲锋,完全可以以较大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战果。但我们的部队是惯于猛打猛冲的老部队,战斗打响没有多久,战士们就冲下去跟敌人拼刺刀了,这实际上给了日军拼死抵抗、组织撤退的机会。

町店一战,我军歼敌500多人,击毁汽车20多辆,自身也付出了200百多人的代价。

町店战役引起了八路军总部的重视,344旅休整期间,朱总司令亲自来到了344旅总部指导工作。朱老总讨论的主要是两件事,一件事3个月前的“张绍东事件”,一件就是町店战斗的战后总结。

作为一旅之长的徐海东,感到自己在这两件事上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向朱老总进行了严肃的自我检讨。“张绍东事件”后,徐海东的病情恶化,这次朱老总来,徐海东经过深思熟虑,觉得自己的身体已经难以坚持继续领导工作,便请求离开部队到延安治病和学习。

他的申请得到八路军总部的批准,不久后,徐海东便离开了344旅,去了延安。

徐海东离开后,344旅本建议让687团团长田守尧担任代理旅长,但中央决定从343旅调杨得志来担任这一职务(杨得志时任115师343旅685团团长)。最终,344旅形成了杨得志、黄克诚搭档领导的格局。

纵观344旅的历史,他们在抗战中贡献巨大,先是开辟了冀鲁豫根据地,又南下陇海路,向华中地区发展。到华中后,黄克诚与彭雪枫部会合,给他留下了5000人,彭雪峰部因此在后来组成新四军第4师;黄克诚率领7000人向东后,与张爱萍部汇合,这支部队就是后来的新四军第3师。

新四军3师在抗战胜利后又挺进东北,练就了东北野战军如下几大主力: 三师的第八旅、第十旅、独立旅混编为民主联军二纵,刘震带队;三师的第七旅和东北第七师混编成第六纵队,司令员陈光、政委 杨国夫; 三师的三个特务团加地方武装混编成第七纵队,司令员邓华、政委陶铸。

其中,刘震领导东野二纵是东野的王牌纵队,歼敌数量位居东野第一,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战役,最先攻入锦州、沈阳;陈光(后为洪学智)领导的东野6纵和邓华领导的东野7纵,就是后来纵横天下的整编43和44军的前身。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13 阅读:3400

近代史江湖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