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贺龙、关向应后,萧克单独领导冀热察工作,他的成绩如何?

近代史江湖论 2023-10-16 10:57:00

1938年11月,在经过4个月的苦战后,宋时轮、邓华领导的八路军第四纵队和高志远领导冀东抗日联军最终还是从冀东撤回了平西,我军挺进冀东的事业实际上因严重受挫而结束。

为了扭转这个局面,1938年11月25日,中央决定成立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并派萧克前去领导工作,成立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当地的工作。

12月初,萧克从延安出发,带领着一批从中央党校、抗大毕业的近百名干部,离开了120师,也离开了他长期共同战斗的贺龙同志、关向应同志。

1939年1月,萧克一行抵达平西,与宋时轮、邓华等同志会合,并开始着手组建冀热察挺进军,由萧克担任挺进军司令员兼军政委员会书记,军政委会委员包括:萧克、马辉之、伍晋南、宋时轮和邓华。

新组建的冀热察挺进军,在编制上直属八路军总部,由晋察冀军区代管。其下辖的部队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120师的宋时轮雁北支队、晋察冀军区的邓华支队,以及高志远担任司令的,冀东暴动后的冀东地方部队(因冀东失利撤至平西)。

其中,高志远领导的冀东抗日联军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他并没有进入冀热察挺进军的军政委员会,这背后有着很复杂的原因。

据萧克回忆录记载,萧克一到平西,就接到了我地下党员陈飞的报告,说高志远对平西八路军的领导心怀不满,想带部队脱离挺进军,撤出平西,此时他正在和日本人秘密谈判,还在和“正准备出山组织伪军”的北洋军阀吴佩孚积极联络。

高志远是靠办民团起家的,他的部队成分比较复杂,而且当时的军事形势又很紧张,如果他真的叛变,将严重威胁这支新成立的挺进军以及平西抗日根据地。

高志远最终被逮捕并枪决,此事即“高志远事件”。

事实上,从后来人的视角看,吴佩孚从未动过投降日军的念头,日本占领北平后,土肥原贤二曾亲自出马,前来拜会吴佩孚,许以高官厚禄,引诱吴佩孚出山,但被吴拒绝。民间传闻日本人因此将吴佩孚毒杀。

既然吴佩孚从未投降日军,那他“正准备出山组织伪军”的情况实际上也就不攻自破了。

“高志远事件”发生在冀热察挺进军成立之初,实际上给挺进军的内部留下了一些不团结的因素。宋时轮因为不同意对高志远的处理方式,最终离开了挺进军,到延安治病、学习去了。

当时,萧克等同志,尤其是从冀东退到平西的同志,一心想要打回冀东。但是,这个想法并不符合实际:38年宋时轮、邓华率部挺进冀东,发生在日军华北主力南下攻打徐州的背景下,然而,此时日军已经侵占了广州、武汉,暂缓了自己的侵略步伐,而把力量转移到了敌后,开始进攻我敌后的八路军。

中央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变化,几次来电,希望挺进军不要把太多部队派往冀东,但是萧克等人一时间没有想通这个问题,在战略思想转变上“显得迟钝了”,萧克晚年在回忆录中坦言:对此,“我应负主要责任。”

直到这年5月,萧克在和聂荣臻、彭真等同志研究了形势后,才决定主力不去冀东,只派20多名干部到冀东加强工作。

到这年秋天,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平西根据地得到了一定的巩固,总兵力达到了5个团,1.2万人。

这一时间,萧克为了根据地的进一步发展绞尽脑汁,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他在这年11月正式提出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发展平北”的“三位一体”思想。

在平西、冀东和平北三块根据地中,平西是重中之重。但这里平原狭小,大部分是山区,粮食产量有限,百姓贫苦,条件其实并不好。粮食后勤是部队之本,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挺进军甚至不得不把老部队6团调到北岳(冀西),以“减轻平西人民负担”,而且还进行了大量的精兵简政工作。

加上日伪军的不断“扫荡”,平西在很长时间都没有发展起来。

冀东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战略要地,冀东暴动失败后,我们虽然失去了这里,但党的基础还在,宋时轮、邓华撤离时,也留下了一部分武装力量在当地坚守。

但由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把注意力对准后方,总部最终决定不以挺进军主力进入冀东。尽管如此,继续坚持冀东地区的工作还是大家一致的共识。

为了加强冀东地区的领导力,萧克从平西派了大量的干部和部队前往冀东,到1939年年中,八路军留在冀东的部队发展到了1000多人,他们和冀东抗日军联军统编为冀热察挺进军第13支队,司令员为李运昌。

在李运昌的指挥下,冀东部队巩固地向前发展,打了好几个胜仗,我军在冀东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1940年7月底,冀热察挺进军13支队的番号被取消,改组为冀东军分区,由李运昌等同志统一进行冀东的党政军领导工作。

李运昌在冀东的成绩是很好的,到1941年年中,冀东根据地依旧统辖了2700个村庄,120万人口,部队甚至越过长城,进入了南满地区,成为抗战时期全国最早打回东北的部队。

建国后,毛主席在一次和李运昌的谈话中说:“在抗日的关键时期,你是冀东人民的抗日领袖,在极其艰苦的斗争中,你成功建立了‘无人区’里的抗日根据地,写下了一段抗日战争史上的新鲜战例。”“没有你李运昌,就没有冀东抗战的胜利。”

这样的评价是很高的。

日军投降后,李运昌又率领冀东部队率先进入东北,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副总司令、东北民主联军第二副总司令。可以说,在冀热察三块根据地中,冀东发展得是最好的。

如前所述,平西是挺进军的基地,冀东是挺进军的发展方向,但因为这两地被北平、天津阻隔,实际上难以沟通。而“平北”根据地的建立,就起到了连接这两个地区的纽带作用。

但是,开辟平北根据地的工作却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挺进军几次派兵前去开辟游击战争,但难度始终很大,到1941年,平北的主力部队并不多,只有2000多人,段苏权少将是其中主管军事的领导同志之一。

到1941年,平西、平北、冀东这三个地区真正实现了“三位一体”的态势,将北平牢牢包围在了自己的区域内。

冀热察挺进军为何能取得如此成绩?萧克晚年总结了两条:

第一是正确地执行了中央的统战政策。尽管初入平西,因为情报的误导,发生了“高志远事件”这样的事情,但总的来说,我们在团结地方武装、争取“绿林”队伍和开展敌伪工作方面,成绩还是颇有可圈可点之处的。

第二是坚持了以游击战争为主题的人民战争,既注意了平原,也注意了山区。

1941年,中央“鉴于冀热察3个地区的党政军组织,都能独立领导各自地区的战争”,冀热察区党委和挺进军机构被撤销,各地区被划入晋察冀军区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改称晋察冀军区第11、12、13军分区。冀热察挺进军的历史任务也就至此告一段落了。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3 阅读:647

近代史江湖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