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温州市府路一处塘河的对岸,原先有一座道观。道观祭拜的是平水圣王。祭拜平水圣王道观有很多,除了温州还遍布福建南部,丽水、台州等地。
平水圣王,原名叫周凯,西晋时期任横阳令,也是平阳当地人。我一直认为,周凯是历史上对温州贡献最大的人。
瓯居海中,对温州的这个描述大部分温州人耳熟能详,乍一听觉得很有诗意,这地方应该很美。然而古代的温州并没有形成现在的温瑞平原,海水可以直达青田县境内。温州境内的三条河流瓯江、飞云江和鳌江在古代分别称为:永宁江、安固江、横阳江。从这三江的名称可以看得出来,三条河流带来的水患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当地农民才会给河流取上永宁、安固这样的名称。

当时的温州,不仅有河流带来的山洪还有台风带来的海潮。在他们影响下,温州沿海平原居住于农业耕种的自然条件是十分恶劣的。
因为居住和生产条件差,温州地广人稀,人口一直没有增长。
元末明初史学家宋濂撰写《温州横山仁济庙碑文》对西晋初年古温州沿海平原的情形是这样描述的:“时临海属邑曰永宁,曰安固,曰横阳,地皆濒海,海水沸腾,蛇龙杂居之,民罹其毒”。当时恶劣的生存环境,可见一斑。
周凯的出现,把温州先民组织起来,兴修水利,对沿海平原进行了一场大范围的生存环境大改造。

宋濂的《碑文》中这样描述了周凯率领先民“捍患御灾,惠利万民”的场面:周凯“白于邑长,随其地形,凿壅塞而疏之,遂使三江(瓯江、飞云江、鳌江)东注于海,水性既顺,其土作乂”。
可见周凯率领先民治理温州沿海平原三江水系及濒海地区,极大地改善了西晋时期温州沿海平原先民居住、耕种的自然环境,促使了人口聚居增长,改变了先民的生产方式。
周凯通过治水对古温州沿海平原进行开发,间接为古温州地区从临海郡析出单独设立永嘉郡奠定地理基础,推动了温州文明进步和历史发展。

如果温州历史是一座大厦,那么周凯的治水为温州这座大厦打下了扎实的地基基础。如果没有周凯修建的堤坝,也许温州还是饱受洪水与潮水肆虐的海边渔村。因此,我认为周凯应该被写入温州史册的扉页。
我想,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早在周凯治水五百年前,东欧王驺摇在公元前192年就被册封到温州,在温州地区建立的最早政权。现在的温州也留有东欧王墓与东欧王庙。
然而东欧王来到温州仅54年,后就因闽越威胁,而迁离温州,并没有为温州留下长期的制度传承。史书中,对东欧王驺摇治理温州的细节与政策举措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因此,充其量东欧王只是一个文化符号,他的到来给我温州这片百越文化的领地带来了中原文化,改变了在现在看来“东越海蛤,欧人蝉蛇”的野蛮习俗。

周凯死在了抗击洪灾的第一线。死后,周凯的功绩,千百年来得到官府和民间的双重肯定,现温州、台州、丽水等古临海郡地区,乃至钱塘江沿岸的海宁、杭州等地,遗存有相当数量的官府或民间修建的奉祀周凯的宫庙。
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帝王给予周凯很高的评价,纷纷敕封周凯谥号,并修建祭祀场所,要求温州当地官员举行祭祀活动。清雍正11年,朝廷在海宁盐官建成海神庙后,周凯从祀。
周凯把温州这片原本潮汐之地,变成了定居之城。这些行为本身就是注释了温州人敢于向大自然抗争,向海争地的生存意志。这些基因,流传至今,让温州人在改革开放之初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
周凯理应成为对温州贡献最大的历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