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羞辱、贬低、非人化:被侵犯的尊严
1、在现实生活中倡导并守护人的尊严,就是要防止和抵抗对尊严的侵犯,如羞辱、贬低和非人化。消除对尊严的侵犯是一种消极的方式,但这是尊严的最低要求,也是最现实和最迫切的需求。
2、这类似于“幸福”,虽然难以定义,但对“不幸”的共识较容易形成,如丧失亲人、孤独、恐惧、饥饿、寒冷、无家可归、冤屈、被欺凌和被残害。消除不幸是认识幸福的消极方式,幸福和不幸不一定是相反状态,而是不同的状态。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只是免除不幸,并不代表幸福。
3、同样,即使一个人没有遭受羞辱、贬低和非人化,但如果他的公民权利和人权被剥夺,他仍然不能算是有尊严的人。尊严的伦理意义在于,当我们审视人的尊严被侵犯时,我们对尊严的了解最为深入、现实和具体,因为在不同社会中,侵犯尊严的主要形式和表现是不同的。
4、对人类普遍有意义的价值如幸福、正派、真实、诚实等,可以用“伦理的消极方式”来思考。马格利特认为正派社会的第一原则是不做什么,而不是做什么,即不做羞辱社会中任何人的事。哈维尔提出的“不说谎”也是一种道德表述,倡导真实和诚实要从不虚假、不说假话开始。在一个逼人说假话的社会里,不说假话比说真话更现实。
5、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艾伦认为,从反面表述社会道德义务的好处在于将规范理论建立在日常生活概念之上,这种方法既描绘了一个规范框架,又为社会和政治批判提供了概念工具。社会和政治理论关注人的负面道德心理和负面社会经验,对于改变现实具有重要的社会规范意义。
6、马格利特提出的“正派社会”中的不羞辱主要是针对制度而言的,个人尊严的不羞辱也主要是针对制度。这与个人感觉是否有尊严不同。在坏体制下,无论是体制内外的人,人都因为这样的体制而活得没有尊严。
7、马格利特认为,“正派”和“尊严”是基于“规范”而非“感觉”的概念。一个人可能感觉羞辱或无尊严,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真的受到了羞辱或失去了尊严。羞辱是指任何使人有理由觉得自尊心受损的行为或条件,强调的是制度的理由。自由市场中的贫困者有理由觉得受到了羞辱,因为市场机制并不公平,国家有责任保护社会成员不受市场羞辱。
8、贫困和极端的物质匮乏可以使某些贫困者感觉麻木,不在乎以自尊换取施舍(如以乞讨为业者),但是社会其他成员仍有理由捍卫这些贫困者的自尊。决定一个社会贫困共识的不是最低收入标准或者物质满足方式,而是如何设想一个起码的做人条件,为此需要一个能保障社会公正和正义的机制。
9、马格利特就此写道,“贫困并不是以收入分配来定义的,贫困是一个社会关于人最低生存条件的概念。最低生存条件指的是起码要满足哪些需要,因此才能过上一种算是人的生活。一个社会把这个标准定得越低,把人也就看得越低”。
10、尊严也是一样,尊严是一种社会共识,而不只是个人想法。即使受羞辱、被贬低、被非人化者本人并不觉得自己被侵犯了尊严,社会其他成员仍然可以有理由觉得如此。一个社会对尊严的共识越强,它就越正派、越公正、越正义。
11、以自由和自由权利为第一原则的正义与人的尊严密切相关,这种联系是全球坚持正义的根本理由。人的尊严是一个广泛运用于道德、伦理、法律和政治讨论的概念,自18世纪启蒙运动后,它指的是每个人由于生命的价值而应免受羞辱和伤害,受到尊重的权利。
12、文艺复兴时期的尊严概念强调人的价值。皮科认为,人是上帝最后创造的动物,具有混合本性,不像其他动物那样有固定的本性。上帝赋予人自由,让人自己为自己的本性设置界限。人的尊严在于能够选择和达到自己的目标,这使得人比天使更高贵,因为天使的美和善是天性使然,而人的美和善是自己的成就。
13、皮科对人的尊严的解释虽然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但并不令人满意,因为有的人会堕落成野兽,成为野兽或天使并不具有同等意义的自我实现。而且,自我实现不足以使尊严成为对人、尤其是对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人必不可少的“好”。在皮科看来,人的尊严是与正义或人的权利无关的纯哲学思考,这可能是因为在15世纪的教会统治下,选择纯哲学思考才是最安全的。
14、尊严的谴责和反对意味源于《联合国宪章》产生的特定历史时刻和人类见证的反人性暴行。《联合国宪章》序言中表明其目的是避免未来再遭受战争灾难,重申基本人权和人格尊严。
15、《世界人权宣言》序言进一步强调承认人类固有尊严和平等权利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并在具体条文中重申对基本人权、人格尊严和男女平等权利的信念,强调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每个人都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和实现个人尊严与自由发展的各种权利。
16、人的尊严、人权和正义是相互联系的。美国政治哲学家迈克尔·朱克特认为,《世界人权宣言》表明尊严和平等权利是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人的权利和尊严处于同一层次,正义从属于它们,并以此为基础。1984年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指出,免遭酷刑的权利源于每个人的固有权利,人的尊严是最基本的,先从尊严导出权利,再从权利和尊严导出正义。
17、尊严观念是一种普世的人权价值,人的尊严、政治自由和权利、社会权利、群体的文化权利是人权价值的四个组成部分,其中人的尊严价值最早出现。《世界人权宣言》表述的人权核心价值是在人类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最早有关人的生命尊严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佛教、中国儒学、罗马基督教和早期伊斯兰教思想。
18、现代人权观念的形成受西方启蒙主义时期的世俗普世主义思想影响最大。尽管现代人权观念起源于欧洲和美洲,但尊严观念在启蒙之前就已存在,各大宗教和古代文化中都有孕育现代人权观的人道主义成分。尊严是人类共有的价值,不仅起源于西方。无论在什么样的语境中,尊严都应该成为正义社会的一个基本价值和政治实践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