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文琦
编辑|文琦
《——【·前言·】——》
“回到家乡后,我开始怀念中国的一切。”这句话出现在许多曾经在中国生活过的外国人嘴里。
移动支付、快递外卖、高铁……这些中国人习以为常的事,却让许多外国人回国后直呼“不习惯”。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感觉“回不去了”?

中国移动支付的普及率高居全球首位。截至2024年,中国的移动支付普及率达到86%,而在欧美国家,这个数字仅为30%-40%。

中国几乎所有的商业场景都可以通过微信支付或支付宝完成,无需现金。小到路边小摊,大到购物中心,甚至打车也无需带钱包。
新闻曾报道过一位英国游客马克的感受。他在中国旅游期间体验到了“无现金社会”的便利:用支付宝扫个码就能买早餐,几分钟完成付款。
但回到伦敦后,发现许多商店依旧只能用现金或信用卡。“你需要翻找零钱、等待找零,效率低下。”他在采访中坦言,回国后的支付体验让他感觉回到了过去的年代。

美国《华尔街日报》曾分析过,欧美国家对移动支付的接受度低,主要源于信用卡体系的完善。
西方人习惯用信用卡,且信用卡本身具有积分、保险等功能,因此对移动支付的需求并不强烈。移动支付的便捷性、速度和覆盖率是信用卡无法比拟的。
一位在中国工作的法国记者写道:“在巴黎买东西,你必须刷卡或者用现金,有时还需要签字确认。而在中国,只需要掏出手机,1秒钟解决问题。”

她认为,这种支付方式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在技术接受度和社会便利化方面的差距。
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2023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移动支付交易总额已超过300万亿人民币。而同年,美国的移动支付交易额仅为中国的1/3。
这不仅是技术的差距,更是社会运行习惯的不同。许多来过中国的外国人回国后,都会因为缺乏类似的支付工具而感到不适应。

中国的物流网络世界领先。快递行业可以做到“全国次日达”,许多城市甚至可以实现“同城1小时配送”。

无论是京东物流的“无人仓库”,还是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的“分钟级”送餐服务,都让中国人在生活中习惯了极高的效率。
2024年中国快递业的日均处理量已经突破5亿件。这样的物流能力不仅服务于国内消费市场,也让许多外国游客感到震撼。
一位在中国旅游的澳大利亚记者曾感慨:“在中国,我可以凌晨下单一件商品,第二天早上就送到。而在悉尼,我只能选择等待几天甚至一周。”

上海生活的意大利商人分享了经历:“在欧洲,我们点外卖可能需要等待一两个小时,而在中国,平均等待时间只有30分钟。快递速度更是令人难以置信。”
一位在北京工作的美国教授提到:“在中国,你下班前下单一个生活用品,下班回到家就能收到快递。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他回国后才发现,自己需要提前几天计划购物,因为快递可能要三四天甚至更久才能送到。

2024年,中国快递业务量达到1300亿件,占全球总量的60%。而美国同期的快递业务量仅为中国的40%。
中国物流的价格也更加亲民。同城快递的平均价格仅为2-5美元,而在美国,同样服务的价格可能高达10-20美元。效率和价格的差异,让很多外国人回国后倍感不便。
中国物流速度的背后,还有一个被忽略的重要原因:安全性高。中国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为物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快递员可以安全地深夜送货,外卖员也无需担心在城市街头工作时遭遇抢劫或暴力。这一点在一些社会治安较差的国家是难以实现的。

在许多外国人眼中,中国的公共安全是生活便利的重要部分。
一位在北京工作的美国记者谈到:“在中国,无论是凌晨两点独自步行,还是深夜叫外卖,我从未担心过安全问题。”

在一些欧美国家,夜晚单独出行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相比之下,中国许多城市不仅灯光明亮,还有大量的24小时便利店和警务室,营造了整体的安全氛围。
但这种安全感并非普遍存在。一位从中国回到芝加哥的英国留学生直言:“在中国我随时可以深夜在街上闲逛,但在芝加哥,我晚上八点后基本不敢出门。”
她还提到,有一次和朋友在中国喝完酒后凌晨三点回家,全程畅通无阻;而在美国,需要时刻警惕陌生人的接近。

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外出购物需要随时锁车门;在墨西哥,一些地区晚上禁止开车单独行驶。
据统计,中国城市的暴力犯罪率在全球排名极低,每10万人仅4起。
而美国每10万人暴力犯罪率高达398起。对于那些习惯了中国安全环境的外国人来说,回国后不得不重新面对的社会风险让他们倍感压力。

外国人对中国治安的好评,与中国政府多年治理的成果密不可分。从全国性的视频监控网络到各城市的社区巡逻,都为中国社会的安全稳定提供了保障。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警力不足、枪支泛滥等问题成为治安改善的阻力。
正因如此,外国人在中国习惯了深夜无忧的生活后,回国需要时刻保持警惕,这种心理落差让他们难以适应。

在中国生活过的外国人,很难不对中国的公共交通系统感到惊叹。
2024年,中国的高铁总里程达到4万公里,占全球总里程的70%。

这些高铁不仅速度快,票价还很低廉。从北京到上海的高铁只需4小时,费用约为550元人民币(约80美元)。
地铁也是外国人赞叹的重点。北京和上海的地铁覆盖范围广、发车频率高,几乎每两三分钟就有一班车。
这种便利,让许多外国人形成了对公共交通的高度依赖。当他们回到家乡后,公共交通的低效和昂贵则让他们苦不堪言。

一位法国游客提到,她回到巴黎后,不仅发现地铁车厢拥挤、发车时间不规律,还经常因为罢工问题而被迫改用其他方式出行。
相比之下,中国的地铁几乎全年无休,每天运行到深夜,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稳定的出行保障。
公共服务效率的落差也体现在其他领域。一位外籍人士曾感叹:“在中国,办理一个手机SIM卡可能只需要5分钟,而在德国,你可能需要等待几天。”
这种办事效率的差异,让外国人回国后感到生活变得繁琐。
外国人在中国的便利生活和回国后的落差,反映了不同国家在基础设施和技术应用上的巨大差异。

中国通过科技驱动和政策支持,推动了服务业的高效化,而许多西方国家在社会结构和传统观念的制约下,仍停留在过去的模式。
在后疫情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学习中国的高效模式,比如移动支付、公共交通的智能化系统等,这或许是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