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保存太好,字迹太“现代”,它最初被判为赝品,现成一级文物

小丁说商业 2025-01-11 01:57:0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文琦

编辑|文琦

《——【·前言·】——》

2005年,浙江金华,一个南宋古墓被打开。一堆纸质文书从地下重见天日。保存得太好,字迹太清晰,反而让人不敢相信是真的。初鉴结论:赝品。几年后,这堆“假货”却成了国家一级文物。

发现与鉴定:赝品之谜

2005年的一个深夜,浙江金华武义县。几个盗墓贼蹑手蹑脚,撬开了一座南宋古墓。

原本期待金银珠宝,没想到墓中藏着的,是一批卷轴文书。这东西看起来不起眼,但纸质光滑,字迹清晰,好像才写了没多久。他们一时拿不准,但还是带走了。

文书开始在地下市场流传。消息传到浙江省文物部门,引起了注意。纸张保存得太好。专家第一眼的反应是:假的。

字迹太现代了,墨色竟然没有褪去。这可能是盗墓者为了骗钱,用现代技术制作的。

2011年,这批文书再次出现。这次它们被公安追回。17卷文书,一部分已经流落到北京、上海的文物市场,另一部分则辗转于本地的地下交易。

公安干警经过几个月的侦查,终于将文书悉数追回。

专家们重新审视文书。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郑嘉励拿起一卷,仔细研究。

这次,他发现了蛛丝马迹:文书上的字体与南宋的馆阁体一模一样,连错字和标点位置都符合南宋的书写习惯。更重要的是,纸张用的是南宋特有的竹纸,无法造假。

2012年,这批文书被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正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所谓的“现代赝品”,终于翻案。

文书内容与价值:时间的标尺

文书到底写了什么?17卷文书,字数超过4万。每一卷,都像是南宋的“档案袋”。

最核心的内容,是徐谓礼的仕途履历。南宋时期的一个中小官员,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

他的仕途不算显赫,但文书里,记载了他从22岁初入仕途到去世的完整过程。

每一份任命状,每一次升迁调动,都详细记录下来。这种完整性,让后人看到了南宋官员的真实生活。

文书分成三类:“录白告身”,是任命书;“录白敕黄”,是差遣的委任状;“录白印纸”,是他的个人档案和考核记录。

这些文书不仅是徐谓礼一个人的事迹,也记录了南宋的官制、政务流程和社会风貌。

文书里提到徐谓礼在信州任职时,被调任原因竟然是因为“政令苛刻,民怨深重”。

南宋官制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死板,一个官员的评价、去留,完全基于他的实际表现。这些细节,填补了宋史研究的空白。

最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文书不仅保存了文字,还保存了印章、签名和批示。这让它成为研究宋代文书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这批文书,埋在地下800年,重见天日后又经历了真假之争。不仅揭示了一个普通官员的职业生涯,也打开了南宋官制研究的新大门。

保存与展出:800年的坚守

徐谓礼文书的完整保存,是一个奇迹。

南宋时期的纸张大多用竹子制成,虽然坚韧,但也非常怕潮湿和虫蛀。而徐谓礼的文书能够埋藏800年依然完好,靠的是墓室的设计和环境。

墓室密封得极其严密,隔绝了空气、水分和昆虫。加上周围土壤的酸碱度适中,文书在地下几乎没有腐蚀。这就像自然为它量身打造了一座恒温恒湿的“保险箱”。

2011年,文书刚刚被追回时,文物部门第一时间对其展开抢救性保护。

文书被小心翼翼地铺平,存放在特制的恒温恒湿柜里。一旦暴露在普通环境中,可能会因为空气湿度的变化而开裂、褪色。

但光是保存下来还不够,它需要被更多人看到。2019年5月24日,浙江武义县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徐谓礼文书成为镇馆之宝。

展览当天,馆内挤满了人。文书被装在透明的特制展柜里,周围布满了安保设备。一些观众趴在展柜玻璃上,试图看清文书上的字迹,感受那段跨越800年的历史。

2020年,浙江省博物馆举办了“徐谓礼文书——南宋官制百科全书”展览。文书的每一卷都被扫描、翻拍,制作成高精度的电子版。

专家们结合文书内容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为观众复原了南宋官员的日常生活。

展览展示了南宋官员穿什么、用什么样的印章、如何接受任命。展览火爆,许多观众排了两个小时的队,才得以一睹真容。

这些展览不仅让徐谓礼文书被更多人了解,也激发了公众对南宋历史的兴趣。

一些细心的观众发现,文书中记载了许多当时官场的细节,比如升迁的规则、贬职的原因。这些细节让历史变得生动。

徐谓礼的生平:文书背后的人

文书的主人徐谓礼,本身就是一个普通又复杂的人。

他出生于1202年,浙江婺州武义人,家世不错。父亲徐邦宪是南宋的一个小官员,因此他得以“荫补”入仕。

换句话说,官位最初来源于家族的背景,而不是通过科举考试。

这在南宋并不罕见,但也意味着他的仕途从一开始就有限制,很难有更高的突破。

22岁那年,徐谓礼成为承务郎,这是一个低级京官。文书中详细记录了他每一次升迁、调任。

最初的几年,他的官职都很低,任职的地方也偏远。从基层做起,逐步累积资历。

仕途的高光时刻出现在他45岁的时候。那一年被任命为福建市舶提举,这是一个负责海外贸易和税收的重要职位。

文书中记录了他的委任状,上面写着“淳祐十二年(1252年),奉命提举福建市舶,兼知泉州”。这说明在那个时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能力和声望。

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文书里提到,在信州任职期间,因为“政令苛刻”,激起了民怨。

最终,他被调离信州,职位也被降级。这种贬谪在南宋官场并不罕见,但对徐谓礼来说,是一次严重的打击。

他的私人生活也充满了南宋官宦家庭的典型特征。娶了林处端,南宋名臣林大中的曾孙女。

两人婚后关系和睦,一直生活在武义老家。徐谓礼晚年退隐,与妻子一起过着田园生活。文书中甚至有他在家乡设立书堂教育子孙的记录。

但命运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1254年,徐谓礼在福建任职时病逝。妻子林处端将他的遗体运回武义,与家族祖先合葬。这段经历,也成为文书内容的最后一章。

0 阅读:0

小丁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