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说历史
洞察人性阴暗,洞悉人心不堪
人生如战场,办公室斗争必读
日拱一卒,每天进步一点点

接着说。
“王(刘贺)曰:“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霍)光曰:“皇太后诏废,安得称天子!”乃即持其手,解脱其玺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出金马门,群臣随送。——资治通鉴”
前文说到,霍光让刘贺赶紧收拾行李滚蛋,但刘贺非要说两句,我听说,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昏庸,也不至于失去天下,不至于被人赶下台——这是儒家经典《孝经》的话,刘贺引用之,大意是说你们罗列的那些事根本就是抹黑,不足以作为废立的依据。根据《孝经》的思想,刘贺指出,只要皇帝身边还有几个好人、敢于直言的大臣,这皇帝都还有救,不能够换掉。刘贺身边的确有几个不错的大臣,昌邑国带过来的,龚遂、王吉、安乐等人,前面说过。
刘贺这是在质疑今日之事的合法性,想要从根本上翻盘,霍光勃然大怒,斥之曰,皇太后已经下诏废了你,不能再称天子了——这是老霍狡诈的一面,他没有正面回应刘贺的质疑,因为刘贺讲的话有道理,我没有烂透,我还能抢救,你们不能绕开icu直接送火葬场!老霍没有掉进对方的逻辑,而是跳出来,搬出皇太后压在刘贺头上,你丫已经被废了,不能再称天子,所以啥天子诤臣三人五人还是七人,没用,哥们不在这上面跟你较劲!
既成事实面前,任你如何挣扎也没用,霍光亲自动手,即持其手,抓住刘贺的手,解脱其玺组,将他身上代表皇帝的印玺等物件一一卸下,呈送给皇太后。然后亲自扶着(拽着拖着推搡着)刘贺退下,送出金马门,群臣随送——霍光这个权臣,竟然没有关键时刻能打头的小弟,这些都是脏活,竟然要老霍撸起袖子自己干!
“王(刘贺)西面拜曰:“愚戆,不任汉事!”起,就乘舆副车;大将军(霍)光送至昌邑邸。(霍)光谢曰:“王行自绝于天,臣宁负王,不敢负社稷!愿王自爱,臣长不复左右。”光涕泣而去。——资治通鉴”
下得殿来,刘贺意识到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不知那一刻他心潮如何澎湃起伏,威严皇宫、锦绣山河、人间富贵,原本都是自己的,现在竟然没有一点关系了……这个落差,遗憾俩字儿根本无法形容!
刘贺朝西面叩拜,愚戆,不任汉事,哥们儿愚钝愚弱愚蠢,不足以承担大汉宗庙,让大家失望了(我只是败了,不是错了)——凡事不说破,才能体面退场,这个时候如果痛哭流涕,没有安置好长安旧人、辜负了大将军厚爱……太掉价,汉武帝在下面都得看不下去!
登车,走人,霍光一路护送至昌邑王府邸,谢,谢罪、表示歉意的意思,阿光说这事儿大王可别怨我,是你自己不好,自绝于天,但凡听进去一点意见,不至于搞成今天这样,我霍光,宁负王(因为你不肯合作),不敢负社稷(旧人集团是我的基本盘,不能让他们失望),后面的路,大王你得自己走了,愿王自爱,哥们儿只能陪你到这了。
最后,阿光继续大飙演技,表现出极其难过的样子,情绪非常激动,依依不舍、痛哭流涕而去。材料上没有说刘贺哭没哭,当然,对于废帝,哭不哭都不对,哭是悔恨自责,不哭是愚顽不可救药!
“群臣奏言:“古者废放之人,屏于远方,不及以政。请徙王(刘)贺汉中房陵县。”太后诏归(刘)贺昌邑,赐汤沐邑二千户,故王家财物皆与贺;及哀王女四人,各赐汤沐邑千户;国除,为山阳郡。——资治通鉴”
这是对刘贺的善后,大臣们纷纷表示要痛打落水狗,不能这么轻易放了丫,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将刘贺放逐到汉中的房陵县,这地儿如今属于湖北,在湖北西北,古代那会儿属于汉中——理论上房陵跟汉中属于一个地理单元,但汉中那地儿太重要,因此将房陵分割出来给湖北,这是历代攒下的管(统)理(治)经验。
总之,房陵那地儿一直以来都是流放犯人的绝佳地方,封闭落后,随便罗列几个,丹朱(尧的儿子)、嫪毐、吕不韦、赵国末王赵迁,西汉时代的鲁元公主老公张敖、还有宗室的淮南王等等……到了唐代仍是流放之地,唐中宗李显,也一度在这里渡劫。
太后,但大概率是霍光,驳回了大家的热烈请求,将刘贺发配回昌邑,哪来的回哪去,给予汤沐邑二千户,不能再做诸侯王了,你是罪人呀,但也不能让你下地劳动甚至饿死,毕竟你姓刘。哀王女四人,昌邑哀王刘髆,武帝与李夫人的儿子,哀王四个女儿,每人赏了一千户作为汤沐邑。
废除昌邑国,设置山阳郡。
“昌邑群臣坐在国时不举奏王(刘贺)罪过,令汉朝不闻知,又不能辅道,陷王大恶,皆下狱,诛刹二百余人——资治通鉴”
这里仍然是善后。长安(暂时)饶了刘贺一刀,但这么大的事,总得有人背锅,所以,不刹人说不过去,刹少了也不行,局面需要稳定,要稳定就得有雷霆手段。
于是给昌邑故吏扣帽子——
1、在昌邑国的时候,刘贺瞎几把乱来,你们不上报朝廷,导致中央不知道真实情况(将霍光失察的罪过反手一甩,扣到这帮人头上)
2、不上报,也不能辅佐他走正道,最终导致他犯了大错(管统理治经验之一,皇帝是没错的,都是下面人的错,不按这个思路必定动摇国本)
老霍能力或许一般,但手不软,该刹人的时候从不犹豫,将这帮昌邑故吏统统下狱,一口气咔嚓了二百多人——你说冤不冤,肯定有冤枉的,但这种事,能吃就得能拉,砍头的时候觉着冤了,富贵的时候你怎么不让让?
“昌邑群臣坐亡辅导之谊,陷王(刘贺)于恶,(霍)光悉诛刹二百余人。出死,号呼市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资治通鉴将一些不必要的信息过滤了,大约光大爷担心大家学坏……我们摘录汉书的一些信息作为补充。
这里是说老霍一口气刹昌邑故吏二百多人,这些人被押解刑场的时候,一路上号呼,可能有哭的、叫的、求饶的、喊冤叫屈的、尿裤子的,面对死亡,每个人情况不同,百人千样,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冷静平静,一颗平常心,视死如归、慷慨赴死;市中,这是在长安闹市行刑,所谓显诛,就是刹一人而震慑挽救千万人,因此必须在四通八达人多之处。
这些人当中也有骨头硬的,粪粪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说明啥?说明这些刺头也不是吃干饭的,谋划着动手,想要反刹老霍,大约是犹豫了,内部想法不统一……所以,老霍胜在动作快,说干就干,但凡晚一点,鹿死谁手不好说呢。
说到这里,半隐斋主人又要逼逼,老霍这个权臣,让人嘘唏,你们不嘘唏吗?老夫有点,上位以来,犯了几次错误了——
1、与阿桀等人闹掰,差点被搞掉;
2、有眼无珠,搞了个昌邑王来接棒;
3、废掉刘贺的过程,只比昌邑故吏们略快一步,这还是因为长安四周的兵权在他手上,如果在对方手上,哪怕对方仅仅掌握一部分,可能就不会犹豫了;
“唯中尉(王)吉、郎中令(龚)遂以忠直数谏正,得减死,髡kūn为城旦。师王式系狱当死,治事使者责问曰:“师何以无谏书?”式对曰:“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刘贺),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至于危亡失道之君, 未尝不流涕为王深陈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谏, 是以无谏书。”使者以闻,亦得减死论。——资治通鉴”
这拨昌邑故吏当中,老霍赦免了王吉、龚遂,这俩上书给刘贺劝他让着老霍,这些折子有留存,可以证明他们是愿意合作、也懂得合作的。死罪可免,但巢覆之下活罪不免,得减死,仅仅饶之不死,髡为城旦,就是将头发剃成专门的犯人样式,然后送去做筑城的苦力,时间大约是四年。
刘贺的老师王式系狱当死,负责审判的官员责问,你是老师哎,你平时是怎么教育他的?你都教了些什么?而且,何以无谏书,王吉等人都有劝谏的上书,这些材料现在可以作为免死的依据,你为何没有?我现在想免你一死都找不到办法!
王式说so easy,你听我说,我平时都是用诗经三百零五篇教育他,涉及到忠臣孝子的道理,更是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反复讲来回讲。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每次讲到这些失败的案例,我都是痛哭流涕为他深刻分析、严肃检讨,告诫他一定要吸取教训,先到咸阳为王上……不对,先动有先人之机……也不对,总之,触及灵魂的反省——所以,你说我没有劝谏上书,是的,的确如此,但我一直以来都是用诗经,圣人之书,潜移默化教育他、和风细雨影响他。
这是当世知名学者,霍光不能得罪文化界,领导者要积极主动跟知识界做盆友,毕竟这些人掌握社会舆论,更甚控制着历史的书写,不能得罪……所以,这个王式,刹不得,不能刹——有了这么个理由,阿光大笔一挥,亦得减死,当庭释放!
“霍光以群臣奏事东宫,太后省政,宜知经术,白令夏侯胜用《尚书》授太后,迁胜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资治通鉴”
还是善后。
这一拨之后,老霍觉得多读点书很重要,关键时刻能救命,毕竟,芝士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于是非常注意笼络读书人,请来大学者夏侯胜为太后上课,教《尚书》,同时提拔夏侯胜为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
所谓长信少府,最早叫作长信詹事,汉景帝时候改为长信少府,西汉制度,太后身边服务的,得注明宫名,比如太后住在长信宫,就叫长信少府,如果住在长乐宫,就叫长乐少府,两千石!
事情善后的差不多,现在面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谁来当这个皇帝……有人提出,实在没有合适的,要不霍大人你来当吧!
用古人智慧
武装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