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读书史可谓源远流长,但是读书与求知无关,只是把读书当做敲门砖,在前科举时代的先秦时期,读书人唯一的愿望就是,通过读书熟悉经世致用之学,然后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帝王家,以期成为帝王之师谋取富贵。到了汉晋时期的举荐制,钻研儒术的基础之上尽其所能的“哗众取宠”,所以象“卧冰求鲤”的传奇不可枚举。进入科举后时代,基本就是“千年一梦”----范进们中举的发迹史。所以儒生从来都是为财富而读书,最有名和影响最大莫过于孔子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自此以后励志励人的故事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不是还有一句耳熟能详的顺口溜:“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喝穿,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在利出一孔封建制度下,人们所能做的唯一的是就是“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嚷嚷,皆为利来。”
远在先秦就有“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发奋读书,游说天下,后来成为六国宰相,途经故乡,想起他嫂子曾因他落魄而加倍的数落讥讽于他,于是耀武扬威的走进家门,面对诚惶诚恐拜服在他脚旁的嫂子,翘起脚点着嫂子的脑门大放厥词:嫂夫人缘何前倨后恭,汗出如浆者乎?露骨的薄情寡义流氓无赖无过于此。求财路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此类书虫在世代睁眼瞎的草民眼里应该算是“识文断字”的人,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鲤鱼跃龙门的贵人,但我们只能称之为御用文人,当然不能叫做知识分子,因为他们读的都是“经世致用”的权贵指定的“教材”并为此“皓首穷经”而英雄无悔。他们的唯一理想就是“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为五斗米折腰”。我突然想到一句俗语:鸡的理想就是一把米,在此愿为天下“五斗米鸡”一拘同情之泪,可怜苍生,苍生可怜。下面就评述一下千百年来的文人史话。
唐太宗曾因科举盛况而得意忘形:“天下英雄入吾毂中也”,其实读书人依附权贵又岂止是个历史现象。其浩浩荡荡源远流长,犹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其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当然也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异类——千古高风说到今的五柳先生陶潜。公元405年秋,到任八十一天的彭泽县令陶渊明碰到以检查公务为名,实之为索要贿赂,否则栽赃陷害的官僚做派。。扼腕生叹:“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耿直的老先生实在不是官场中人,与其做“党同伐异”的相互倾辙的牺牲品,不如及早抽身,急流勇退,也算是一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结局,遂挂印而去,高卧草堂而终。此时,天下寒士还没有俯首于“利出一孔”的淫威之下,“草屋八九间,荒田十余亩”的陶先生怎么也算的上一个穷酸的“中产”,并且与名门有染,血液中有着贵族血统。才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少不失魏晋名士风骨。
还有一个异类那就是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闻其名则知其人,贾宝玉就是真顽石,有几句世俗评论可谓一阵见血:“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还有宝玉对科举文人的抨击“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当然,在大观园中悠哉闲哉的怡红公子,衣食无忧,用不着象寒门出身的贾雨村那样砍掉脑袋也要跻身庙堂之上。但是在比丛林法则好要层林法则的社会上,“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最后愤世嫉俗,离世出家成为唯一选择。身处清代的曹雪芹所创造的这个文学史上典型人物,可谓概括了儒学和反儒学的社会典型,他预言的“大厦将倾”是否仅仅只是一句预言,我们无从得知。
到了精才艳艳的诗仙李白时代,已经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即便身处盛唐,正如朱熹所喜欢夸赞盛世“太仓之粮红腐不可食,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李白依然无法把自己的才华转变为富贵,依然不得不奔走权门,做攀龙附凤的谄媚之举,“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是李白在《与韩荆州书》诗中违心之言。试问一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神仙人物怎么可能去卑躬屈节赞美韩朝宗谦恭下士,识拔人才的襟怀呢。时也命也。何时能够不自甘变态退而求其次呢?
等到了从孤儿寡母手里骗取天下的赵宋王朝,虽然是文官制的天国王朝,但文人的境遇则是江河日下,一代文杰柳永(984----1053年),因《鹤冲天》和《醉蓬莱》词中,有几句词得罪了宋仁宗(1010---1063年)。 柳永自此不复被擢用而“永失龙头望”才不得不以词遣怀,“忍把浮名换了,低吟浅唱”还自我标榜说是“奉旨填词”的白衣卿相。其间几多悲辛可能只有自己知道。其晚景凄凉,其致死之日,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郊外,每年春月上冢,谓之吊柳七,能得尽天下红颜知己的眼泪是红楼宝玉的平生心愿,不过“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科举取士,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千年等一回”的梦想,孔老夫子游学天下欲求温柔富贵乡而不得,献媚权贵无门。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自古华山一条道,但毕竟有了一个名正言顺地进入“功名利禄之场”的希望之路。可是自从有了这个千金难求的“入场券”圣贤门徒的光景竟然成了“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真是奇哉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