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重要会议前瞻,它会不会带来经济的好转?

科技不单仁行 2024-07-09 03:38:06

01

从5月的房地产新政之后,到今天7月,我们其实可以注意到,市场短暂的进入一个政策真空期,或者说是观察期。

这段时间里,经济数据应该说好坏参半。

从工业生产方面来说,我们的产量、出口以及实际GDP的增长都可以说达到了预期。

但在消费方面,相对来说还比较滞后,最近这三个月都徘徊在3%左右,依然面临着消费疲软,信心不足的问题。

所以,在7月马上就要迎来一次关键会议的时候,很多人都希望能看到一些重磅政策出台,我们也做一个经济前瞻的分析。

02

首先一点,我们可能需要把我们的预期降低一点。

7月的这个会议,是未来五到十年长期发展框架的方向性会议,它不是短期财政刺激或周期性政策的会议,它讲的是大方向,大战略布局,不是出台某一个具体的政策。

所以,指望这次会议能够去快速提振经济,马上把问题解决,不太现实。

从方向上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然是主要的发展纲领,也是会议的要点。

在经济方面,我们就简单理解为,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新生产关系,包括通过举国体制、资源配置、财政金融政策支持技术创新、解决关键技术瓶颈、促进产业链自给自足,加强能源、食品、科技等领域安全。

从目前整个政策走向来看,我们能看到接下来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以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为抓手,发展新质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其实就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

今天对越来越多的企业来说,产品之间的差异正在越来越小,彼此之间很难有太大的差距,我怎么去体现出我的差异化优势?

一方面是靠引入新技术、新方法,给到客户更好的解决方案,同时提高企业各方面的效率,另一方面就是进一步区分市场和客户,找到自己能够充分满足的目标对象,以及未来能够去布局的行业赛道。

比如说AI,今天我们单仁牛商的文思子牙营销AI,能够帮助企业在全域矩阵中获得稳定、低成本、大量的精准流量,把精准客户带回到企业身边。

我相信,未来所有行业、企业以及工作方式都会被人工智能所改变,我们提供商业服务的空间会非常广阔,特别是利用新质生产力去服务B端的传统生产力,带动他们的转型升级。

未来单仁牛商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成为专业服务型企业,利用我们在营销上积累的优势、专业能力和AI的超级工具,去帮助更多的企业,让他们能在细分市场做好营销,找到更多的应用场景,成为专精特新的领头企业,让专精特新企业成为行业的冠军。

当然,对我们很多企业来说,不管是新质生产力,还是科技创新,都不是要求我们去做大刀阔斧的改革,放弃原来的产业和技术,而是先结合新技术、新营销方法,让自己在某一个细分领域变得专精特新,再借助于互联网去拓展更大范围的市场,一步步完成“质态”的升级。

第二点,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重点关注土地管理、户籍制度、数据要素这些方面的改革措施。我们判断未来会还继续深化价格改革,包括电力、水资源、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市场体系,同时,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统一产权、专利、市场准入这些基本的经济制度。

第三点是金融体制改革。

像最近金融行业出了很多新闻,不是降薪减薪,就是把以前多发的奖金退回去,而且不是某一家银行、投行、券商这么做,是整个行业都在降。

这其实也能看到国家对金融领域的定位,不是经济的主导者,而是经济的服务者,特别是服务于实体企业的健康成长和资金需求。

当然,这可能还涉及到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第四个就是民生领域的制度改革。

比如说保障性住房、养老金的提升,本质上都是想要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通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来带动整个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

第五个就是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比如说消费税改革,这个内容比较多,而且对一些企业影响比较大,我们明天专门来讲一讲关于消费税改革的方向。

还有对外开放、国企改革、重要产业的供应链安全问题,也会是7月会议讨论的内容之一。

所以,我们可以判断,7月的会议不会提出激进的短期措施,而是继续着眼于长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蓝图,也不会带来经济短期的好转。

但长期来说,不管是财税、金融、国企、土地为代表的基础制度改革,还是民生领域、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和产业改革,都会是未来支撑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03

对我们的经营者来说,也要能理解到经济的变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产业升级和扩张更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结构,市场会用金钱奖励企业更高效,更有质量的生产活动,利润的来源,也是创造的产出要比原来更有价值。

但前提是要先有投资,再改造,最后通过价值创造获得收益,这中间存在着不确定性,并且要推翻一部分固有的产业结构。

所以,这不光需要政策端的驱动,还需要资本端投入真金白银去发力,就像一头陷入沙坑里的车,前面要有一股动力去拉你,自己也要开足马力往外面跑。

目前,中国产业的升级和结构性的改革,是由国家计划+政府资本引导投资+相关产业配套政策,在资本和政策两头一起去形成合力,共同拉动产业的发展。

我们以投资拉动增长的发展模式还没有太多的变化,但持续的内需不足和长期通缩现象,并没有把投资转化为企业端的收益。

在增长经济学中,有一个“资本积累黄金律”,过低和过高的资本积累率都不利于经济增长,中国近年来的资本形成率大约在42%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20%。

但消费率只有54%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20%。

也就是说总产出中有四成比例是通过投资形成了财富积累,但并没有像西方发达经济体一样用在了消费上。

我想,比起继续的投资,企业更应该注重自己从产品到营销模式,再到业务体系的转型升级。

因为,需求一定会随着时代变化、技术变化,以及社会财富的增长,出现结构性的调整。

像在1978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还在65%左右,到2023年已经下降到了29.8%。

不管是消费人群、消费需求,还是消费路径,包括他对于产品服务的消费场景,他的喜好判定标准,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者,不管是对现有业务,还是未来业务的投资决策中,必须预见产业结构和消费变化的趋势,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扎下去,提供匹配度更高的产品。

不然的话,供需的错位一定会带来产能过剩和业务崩塌,这也是我们去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0 阅读:0

科技不单仁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