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李宗谔楷书《送士龙诗》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中国书法是美学的灵魂。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家辈出,灿若群星,流传于世的佳作,浩如瀚海,各种字体齐配,各种风格共存。今天我们让这些墨宝走进普通百姓中间,供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作为研究、临习和欣赏之用。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北宋草书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于对草书传统的继承,另一派是创新型书家。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细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北宋翰林学士李宗谔书法作品。
李宗谔(964-1012年五月),字昌武,深州饶阳县(今河北省饶阳县)人。北宋大臣,司徒李昉的儿子。
勤奋好学,七岁属文。考中进士,授校书郎,迁秘书郎、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宋真宗即位,拜起居舍人,重修《宋太祖实录》。从幸大名,迁知制诰、判集贤院事,修纂《西垣集制》。出任翰林学士,从封泰山,改任工部郎中,参与兴建昭应宫,知审官院。从祀汾阴后土,同权河中府事,拜右谏议大夫。
大中祥符五年,去世,时年四十九岁。风流儒雅,藏书万卷。内行淳至,勤接士人,奖拔后进。工于隶书,为“西昆体”诗人之一。著有文集六十卷,内外制三十卷,预修《太宗实录》、《续通典》,并行于世。
宋代李宗谔主持科举考试时,他的书法成为了时尚,人人都学他的笔法。
北宋翰林学士李宗谔 《送士龙诗》赏析
北宋翰林学士李宗谔 《送士龙诗》楷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宗谔 《送士龙诗》之一
李宗谔 《送士龙诗》之二
李宗谔是北宋初年的著名文人,也是这一时期书法史上的代表人物。其书法艺术有着突出的风格,兼具楷书,行书,隶书之美感。字的外轮廓厚重,且重心在下,用笔沉稳,呈现出雍容和缓的风貌。
宋代李宗谔主持科举考试时,参与科举考试的学子们便学李宗谔的字体。由于当时还没有制订科举试卷的誊录制度,考生答题时在试卷写成什么样,阅卷时考官看到的就是什么样。直接学考官,迎合考官的喜好,所谓“趋时贵书”。
北宋草书的发展是处在由唐向元明清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草书书法发展史上来看,北宋草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个环节。从整体上是积蓄力量将北宋草书的影响逐渐扩大,宋太宗、王着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黄庭坚代表了北宋草书的巅峰,狂草的创新极大丰富了后世对草书章法以及笔法的认识,后世更将黄庭坚淋漓尽致的草书风格推向极致。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历代名家留下的无以计数的墨宝犹如一颗颗珍珠点缀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画卷中,熠熠生辉,光照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