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龙图阁学士著名书法家刘昉三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北宋草书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于对草书传统的继承,另一派是创新型书家。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细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北宋刘昉书法作品。
刘昉,(?-1150年)生卒不详。海阳(今广东揭阳)人。宋代官吏,知医。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历任礼部员外郎、太常寺少卿、夔州(今四川奉节)知州、荆湖转远副使、潭州(今湖南长沙)知州兼荆湖南路经略安抚使等官职,还被授予龙图阁学士,世人因此称之为“刘龙图”,知潭州。
“包龙图”是指包拯,他被称作“龙图”源自于其曾任“龙图阁”直学士。龙图阁是北宋初年开封宫城中建的一座馆阁,存放皇帝御书御画、皇家重要文献及宝瑞等物,还配置有学士、直学士、直阁等人员。其实,医学史上也有一位龙图阁学士,他就是人称“刘龙图”的刘昉。
主持编纂一部大型儿科专著,定名为《幼幼新书》。因见小儿疾苦甚深,而世又无儿科全书以救济之。因录取前贤关于儿科之论述,命干办公事王历及乡贡进士王湜共同编集,汇成巨帙,名《幼幼新书》,凡四十卷,约155万字,记载儿科方剂7633首,集宋以前儿科之大成,是中医儿科学的一部巨著。因病其最后二卷由门生李庚代其作序。此书所引前代资料颇为丰富,其中不乏后来已佚之医著或其他文献,故具有一定文献学价值,为宋以前儿科学之集大成者。
刘昉出生在海阳当地的名门望族,父亲刘允是进士,也是“潮州八贤”之一,曾任程乡知县,化州和桂州的知州,他不仅博学多才还兼通医学,著有《刘氏家传方》一书。弟弟刘景曾任台州和南雄的知县,也曾奉旨和戎,是不可多得的外交人才。刘昉自幼喜爱方书,参与了《刘氏家传方》的编写,后来在从政之余也时常研究医道。
书迹仅见于南京博物院珍藏。唐人《诰命残卷》题跋。
北宋龙图阁学士书家刘昉《唐·范隋氏懿宗诰命卷跋》赏析
北宋龙图阁学士书家刘昉《唐·范隋氏懿宗诰命卷跋》简称为刘昉跋唐人《诰命残卷》,卷上的题跋 高27.2cm 南京博物院藏。是已知现存最早的广东人传世书法墨迹,比历来被认为最早的岭南书迹——白玉蟾的书法作品还要早,在广东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告身”为古代授官的凭信,类似后世的任命状。唐懿宗十一年(870),范隋就任浙江丽水县丞,为后人留下《唐范隋进封柱国告身》。范隋虽名不见经传,但到了北宋年间他的后代当中出了两位名臣——范仲淹、范纯仁父子,成就一段家门佳话。范隋的《告身》被范家后人视为传家之宝。
《唐范隋进封柱国告身》正文部分已漫漶不清 (南京博物馆藏)
“这卷《唐范隋进封柱国告身》,在距今889年以前,就来过广州。”林锐介绍,南宋绍兴三年(1133),作为范隋六世孙、范仲淹之孙、范纯仁之子的范正国,出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在广州官舍,他将已残缺的告身重新装裱并题跋,然后陆续邀请当时的俊彦名流进行题跋。“这说明广州地区已有成熟的书画装裱,而且技术还不错,或可从一个侧面证明当时广州文化的兴盛。”
从后来的文献记载、实物题跋上可知,在这件《告身》上作跋的诸家依次为:范正国、汪伯彦、章杰、王安中、吴升之、刘昉、宋瀚、程敦厚、周聿、马居中、赵奇、许忻、曾几、吕稽中、吕坚中、刘岑、赵戬、吴曾、谭惟寅、任希夷、偰玉立等。这些题跋者,大部分都是当时或稍后些的军政要人。
如今,告身文本主体的字迹已经漫漶,但可贵的是,卷后还保存有三十多家、近三十段题跋,包括钱大昕、王鸣盛等人墨迹,纵贯宋、元、明、清四朝,直至民国年间,流传有序。著名书画鉴定家刘九庵先生曾撰文,一一详加考订。
1954年该卷由苏州范氏捐赠,藏于南京博物馆。
刘昉出自广东潮州桃坑刘氏,是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历任礼部员外郎、潭州知府、龙图阁直学士。刘昉收集过大量古医籍佚文,还编撰了我国首部儿科医学方书《幼幼新书》。
题跋时年1142年,刘昉任荆湖转运副使,范正国时任荆湖转运使,为其上级。刘昉为《告身》题跋共十一行,通篇字数不多,未直接评价范隋或范正国,只是传达出对范仲淹、范纯仁父子的尊崇。
刘昉以范氏先人、晋国范宣子向鲁国叔孙豹请教何为“不朽盛事”之典故,以“立德、立功、立言”盛赞二人“不朽”。
从书法上看,刘昉不以书法名世,但此跋仍体现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力,字体楷中带行,用笔沉着老到,乃是典型的南宋书风。
北宋龙图阁学士刘昉书法《临颜真卿书》赏析
北宋龙图阁学士刘昉书法《临颜真卿书》
北宋龙图阁学士刘昉书法《临颜真卿乍奉辞帖》赏析
北宋龙图阁学士刘昉书法《临颜真卿乍奉辞帖》
北宋龙图阁学士刘昉书法《祥云寺行记》赏析
无图
北宋龙图阁学士刘昉书法《祥云寺行记》,其原件现藏于台北“中央图书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东津刘氏一位宗亲(台湾老兵)拍照复印后带回来,现收录在刘宗仁编的广东潮州东津龙图公衍派《刘氏族谱》。
北宋龙图阁学士刘方明、张渊道《雉山题名》赏析
无图
北宋龙图阁学士刘方明、张渊道《雉山题名》潮阳刘方明,自蜀还乡,道经桂林,驾舟东下,帅府张公渊道,饮饯于雉山。
北宋龙图阁学士刘昉《宋·刘方明还珠洞题名》赏析
无图
北宋龙图阁学士刘昉《宋·刘方明还珠洞题名》方明以戊辰六月念八日登舟东归,翌日解缆泊雉山,又翌日闻命复帅湖南,遂还八桂,辞不获,命改辕而北,以十月二日启程赴镇,是用再勒石于前题之左方。
北宋龙图阁学士刘昉《宋·刘方明重游还珠洞题名》赏析
无图
北宋龙图阁学士刘昉《宋·刘方明重游还珠洞题名》 潮阳刘方明,自蜀还乡,寓八桂堂,治舟伏波山下,追念昔为儿童时,侍先子官于此邦,始至于政和乙未之秋,而去其以重和己亥之春,今三十年,犹如一梦,感叹之余,因识崖壁,以使后有考焉。男汶、渭、溱,孙男驹哥、骥哥、鸾哥、鹏哥、鸿哥,外孙叶骐哥侍行。
北宋草书的发展是处在由唐向元明清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草书书法发展史上来看,北宋草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个环节。从整体上是积蓄力量将北宋草书的影响逐渐扩大,宋太宗、王着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黄庭坚代表了北宋草书的巅峰,狂草的创新极大丰富了后世对草书章法以及笔法的认识,后世更将黄庭坚淋漓尽致的草书风格推向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