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章宗时期,科举考试的科目、范围以及特点有哪些?

淼旭看历史 2023-04-27 21:47:01

文|小鱼

编辑|知文

金朝建立后,随着统治者对儒家思想文化的深入学习,深知王道政治的实现与五常思想的传播都离不开教育,而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

金朝初年,处于“借才异代”时期,为稳固政权需扩充人才来源,遂效仿中原传统选拔方式,设立科举制。

01

最初的科举考试尚无固定的时间、地点及录取人数,至金朝中期考试科目的完备、考试程序的确立、录取人数的扩大无疑标志着金朝科举发展至鼎盛时期,渐趋体系化。

金中期选举科目设置多样化,既承袭辽宋又兼具特色。《金史·选举制》记载:“金设科皆因辽、宋制,有词赋、经义、策试、律科、经童之制。故金取士之目有七焉。其试词赋、经义、策论中选者,谓之进士。律科、经童中选者,曰举人。”

就金代而言,细考其科目不止于七类,主要有词赋、经义、女真进士、经童、明经、律科、制举、宏辞、武举等,其中文举科目在世宗朝增设一门,章宗朝恢复与新增五门。

具体内容包括

女真进士亦称策论进士。选拔对象只面向女真人,于世宗大定十一年“创设女直进士科,初但试策,后增试论,所谓策论进士也。”

此乃一大创举,为女真人提供开科取士的机会。但区别于汉人的是女真进士需用女真大字作答策论,女真小字作答诗。

考试内容相对容易,试卷审阅耗时长“以其译付看故也”这是因要将作答内容转译为汉字后评判的缘故。

考试内容以翻译后的儒家典籍《书》《易》《春秋》等为依据。

到了金章宗时期,女真进士考试科目变为三门,策、诗、以及新增的论,“诗、策作一日,论作一日,以诗、策合格为中选,而以论定其名次。”

02

在承安二年,“敕策论进士限丁习学,遂定制,内外官员、诸局分承应人、武卫军、若猛安谋克女直及诸色人,户止一丁者不许应试,两丁者许一人,四丁二人,六丁以上止许三人。”

开设女真进士考试能检验对女真人儒家典籍中思想要义的掌握情况,也侧面提高了女真人的儒家文化素养,使更多女真人知晓王道与五常思想。

经童

“凡士庶子年十三以下,能诵二大经、三小经,又诵论语、诸子及五千字以上,会试每场十五题,三场共通四十一以上,为中选。”

即为年纪尚小但天资聪慧,熟知儒家经典之人,经童科既包含女真人也囊括汉人。章宗大定二十九年恢复经童科,一经恢复便录取近百人而后限定人数为三四十人,优中择优。

律科

考察内容与儒家经典间接相关,侧重于律令条格。

设立于海陵正隆元年,至金中期章宗朝认为律科进士只知研读律令不能通晓教化本源,“遂令自今举后,复于《论语》、《孟子》内试小义一道,府会试作一日引试,命经义试官出题,与本科通考定之。”

增设儒家典籍中有关儒家思想的考题,侧面反映金朝统治者对于儒家文化的推崇。

经义

经义进士最早设立于太宗天会四年,占领宋朝大片国土后急需有才能之人。海陵王时期,天德三年“罢经义策试两科”,大定二十八年“复经义科”,章宗时明昌二年重开选举。

经义考试的内容主要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命题范围在《易》《书》《礼》《春秋》中。

明经

明经始设于金代章宗时期。

明经与经义虽都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但两者侧重不同,经义是运用自身知识解释经书中的具体内容,阐述要义而明经则相对简单,多停留在表面意思“只会念注疏,不会经文。”

制举

始设于章宗明昌元年,旨在选取卓越之才,“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学宏材、达于从政等科,试无常期,上意欲行,即告天下。”由皇帝亲试且不定期举行。

03

宏词

章宗明昌元年创制,承袭唐宋之法,为统治者选取起草诏令的贤能之人。

词赋,贯穿于整个金朝,取士人数最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界多认为最早开始于太宗天会元年,至海陵时期则专以词赋取士,世宗章宗时期接续前代依旧重视词赋。

词赋的考试科目为“赋、诗、策、论”,考试命题范围仍是传统儒家典籍。金朝初期科举制处于草创及发展阶段,几无定制,不成规模,针对汉人和女真人设有不同的科举考试制度。

随着统治秩序的稳固及统治疆域的扩大,科举考试制度发展至鼎盛时期,录取人数也逐渐增长。

世宗大定二十五年,会试词赋进士未超过五百人。到了大定二十八年,因不限制人数,词赋进士为五百八十六人。

章宗承安二年,合格人数快速增长达到九百二十五人。为防止出现录取人数泛滥的情况,章宗命“取不得过六百人”进入会试的人数与最终进士及第之人成正比。

据统计,世宗一朝共取策论进士近二百、词赋进士约五百人,共七百人。

而章宗年间取策论进士四百余人,词赋进士近一千一百人,经义进士二百人左右。共一千七百人。

世宗、章宗时期录取人数较海陵朝增长近一倍。这是科举考试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王道与五常思想广泛传播的结果,更是金代儒家思想教育得到社会上下一致认同的表现。

科举考试的题目拟定

金代科举考试选题范围以唐宋时期为参照,但又进一步作出限定。

早期皆“赋之初,以经、传、子、史内出题。”至海陵王正隆二年“以五经、三史正文内出题。”金中期章宗朝明昌元年时既定范围是“诏以六经、十七史、《孝经》、《论语》、《孟子》及荀、扬、老子内出题。”

04

题目的拟定皆以此为蓝本。科举题目与当时的社会主流意识密不可分,透过科举题目为我们研究金朝中期的明王道、重五常儒家思想下的金代教育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金朝百余年来虽开科取士的次数较多,但留存下来的科举题目不多。《金代科举》 一书列举的科考题目涵盖策、论、诗、赋四个方面,题目数量共计39个。

金朝初年太宗天会十二年会试题目“天下不可以马上治赋 ”出处为《史记》,说明太宗已经意识到光靠武力并不能维护金朝的长治久安,看到了文治的重要性。

熙宗朝皇统五年会试词赋题为“仁为道远行莫能致赋”出自《礼记·表记》:“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于仁者,不亦难乎?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己矣。”

孔子旨在说明当下“仁”的道德涵义,使众人以此为目标终成贤者。

熙宗的儒家素养极高,因此更加推崇儒家思想中的“仁”,此题目侧面反映金朝希望将仁道之观融入社会中以及对五常之一“仁”的追求。

海陵王正统二年诗题:“忠臣如孝子”结合当时社会现状,讨论于国忠诚犹如于家尽孝。

金朝中期儒家思想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金世宗大定三年省试赋题:“夙夜求贤务在安民”其选自《尚书注疏》“人君所重者在于民之食哉!惟当敬授民之天时,无失其农用,为政务在安民。当安彼远人,则能安近人耳。”

实现王道的途径之一在于以民为本,重视百姓得失方能治国安邦,世宗朝的题目也突出了明王道的核心要义,并在科举题目中一以贯之。

大定二十二年御试诗题为“发仓振乏馁”出自《礼记·月令》“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开府库,出币帛,周天下,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