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儿啊,妈妈给你捎去一缕白发;母亲,想我的话就建座塔吧

黔程历史 2024-04-12 10:34:55

作为南方人,我一直想锻造自己如北方人般大气与粗狂,这就是我选择到西北去读书的原因。受此影响,家人一直对西北游很向往。

去年暑假,把机票都买了,结果出发前两天甘肃出现一例阳性,临时取消;今年暑假,终于和家人完成了期待已久的西北大环线9日游。

一、藏传佛教

01.佛教简史

公元前7世纪,古印度地区形成一种文化形态: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以种姓制度规范社会,分为婆罗门(宗教人士)、刹帝利(贵族)、吠舍(生产者)、首陀罗(服务业)、达利特(贱民)等阶层。

到公元前6世纪,对立于婆罗门教一方,出现了由很多沙门组成的社会异端,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就是沙门之一。

释迦牟尼圆寂100年后,原始佛教开始分裂,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部派佛教时期),佛教称为“根本分裂”。

分裂的原因有很多,最初的引爆点是能不能接受大众的金钱施舍,上座部认为不能,大众部认为可以。

上座部由佛教长老组成,人数较少但位于高层,思想比较保守;大众部大多是中低层僧众,人数众多,主张与时俱进,对佛法要修正。

后来几百年,上座部与大众部又各自分裂形成更多的小派别,佛教称为“枝末分裂”。

现在的南传佛教(流行于东南亚及我国云南一带)就是由上座部发展而来的。

公元1-2世纪,大众部其中一部分僧众,称其目的是“普渡众生”,自称“大乘”,而把所有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其他教派,一概贬称为“小乘”。

当然,对于“大乘”这种做法,上座部佛教并不认同。后世学界沿用“小乘”之名,只是以示区别,并无贬义。

大乘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期大乘:约为公元1-5世纪时期,主要理论由龙树及其弟子提婆所创,因宣扬龙树的中道而得名“中观学派”。在龙树和提婆的影响下,古印度佛教主流由小乘转为大乘。中观学派在我国传承主要有三论宗、天台宗。

中期大乘:约为公元4-6世纪时期,主要理论由无著、世亲两兄弟所创,主张“万法维识”,称为“瑜伽行派”(也称“维识派”)。瑜伽行派在我国传承主要是由玄奘和其弟子窥基所创立的唯识宗(也称法相宗)。

后期大乘:以大乘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为前提,大量吸收了婆罗门教教义,以三密(口密、身密、意密)为修行方法,称为“密宗”。

02.大乘密宗

与大多数人认为不同的是,佛教从来都不是古印度宗教的主流,信仰的人数最高的时候也不过30%左右。

孔雀王朝时(约前324-约前187),阿育王在统一印度的时候杀戮太多,最后皈依佛教,立佛教为国教,压制婆罗门教,孔雀王朝时是佛教在印度最鼎盛时期。

佛教开始往印度之外传播,就是始于阿育王派遣传教师去四方传布佛教。

阿育王去世后不到50年,孔雀王朝为巽伽王朝所代替;巽伽王朝密多罗王在婆罗门国师帮助下篡夺了王位,所以崇拜婆罗门教,排斥佛教。

贵霜帝国时(30-375),继阿育王之后,贵霜帝国的迦腻色伽王是另一位大力支持佛教的国王,迦腻色伽信奉大乘,因此大乘佛教得到很大发展。

至5世纪末,印度又变成一盘散沙,外族入侵并成为新的统治者(对印度来讲是常事),印度西北部、中部的佛教遭到毁灭性打击。

佛教徒只好迁到印度东部波罗王朝和后来的斯那王朝(靠近今孟加拉国一带),7-11世纪,在吸收了婆罗门教教义后,形成“密宗”,在印度东部又得到空前发展。

不过,由于密宗大量吸收婆罗门教教义,这也是后来佛教在印度灭亡的内在原因,正所谓“学我着生、像我着死”。

外在原因是信奉YSL教的突厥族入侵,斯那王朝改信仰YSL教。

12世纪末,那烂陀寺(就是玄奘留学的那个)被德里苏丹国攻破,佛教在印度本地基本消亡。

03.藏传佛教

一般认为,佛教在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后,迅速地世俗化(或言本土化),两晋时期,逐渐形成规模,南北朝时期,进入兴盛发展阶段,隋唐时期,达到鼎盛。

唐玄宗时期,善无畏(印度)、金刚智(印度)和不空(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先后来到长安,开创了中国大乘佛教密宗(相对而言,大乘佛教其他宗派统称为显宗)。

因为同属大乘佛教,所以密宗和显宗并不是对立的,密宗僧人实际上先显后密,或者讲,显宗教义其实是密宗修行的基础和前提。

佛教传入西藏,始于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除文成公主外,松赞干布也娶了尼泊尔的毗俱底公主,两位公主均是虔诚的佛教徒,佛教由此传入西藏。

唐玄宗时期,松赞干布的第五代孙赤松德赞邀请印度僧人莲花生大师入藏,这就是密宗在西藏传播的开始了。

而中原的密宗,在中唐时期开始衰落,尤其是“会昌法难”(指唐武宗李炎灭佛事件)后,基本消失。

西藏密宗吸收了西藏本土苯教的教义后,最终形成了藏传佛教(喇嘛教),在与世俗权力结合后(政教合一),开始盛行于藏区,强大的影响持续至今。

从11世纪开始,藏传佛教陆续形成各种支派(前期四大派: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15世纪初,形成格鲁派(目前藏传佛教最主要派别)。

二、宗喀巴大师

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建者。

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宗喀巴生于宗喀(今塔尔寺所在地一带),“宗喀巴”是后世对他的尊称,意思是“宗喀地方的人”。

宗喀巴父母亲均是虔诚的佛教徒,其父亲鲁本格是元朝的一个小官吏——达鲁花赤。宗喀巴共有兄弟姐妹6人,宗喀巴排行第四。

传说宗喀巴出生时,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树上十万片叶子,每片上自然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

宗喀巴7岁时,被家人送到夏琼寺(噶当派寺院),并在此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札巴”。宗喀巴在夏琼寺共学习了9年。

16岁时,宗喀巴离开夏琼寺,进入西藏求学;经过博学众家之长,不过几年时间,宗喀巴就已经可以为他人讲经说法,所讲经典准确无误,人们对此非常钦佩,年级轻轻的宗喀巴开始声名鹊起。

22岁时,宗喀巴母亲思念儿子,给宗喀巴写了一封信,并捎去了自己一缕白发,希望宗喀巴能够回家乡一见。

宗喀巴回了一封信给母亲和姐姐,并捎回一幅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信中写道: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指宗喀巴出生处的那株白旃檀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与我见面一样”。

第二年,即明洪武十二年(1379),宗喀巴母亲在信徒们的支持下,在宗喀巴的诞生地建塔,取名“莲聚塔”。这就是塔尔寺的“塔”的起源了。

宗喀巴生活的时代,势力强大的噶举、萨迦等教派之间争斗激烈,各派戒律松散并呈现颓败之势,与西藏帕竹地方政权也是矛盾重重。

宗喀巴对此痛心疾首,于是在38岁时,改戴黄色桃形僧帽,以示与其他教派区别,并决心继承和遵守印度大师释迦室利所规定的戒律。这就是宗喀巴创建格鲁派的起点了。

宗喀巴对藏传佛教的改革得到帕竹地方政权的积极支持(这个政权得到明廷承认,明朝对西藏的羁縻统治就是通过帕竹政权实施的),也得到了广大僧俗的积极响应。

某种意思上讲,帕竹地方政权为削弱势力强大的噶举派,选择了毫无背景的宗喀巴来树立一个“偶像”;而仅有身名没有实力的宗喀巴,也需要帕竹地方政权的支持,两者的结合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各取所需。

明永乐七年(1409),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权支持下,创建了甘丹寺,并担任首位法台,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

甘丹寺的建立,标志着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正式创立,宗喀巴终于成为一代宗师,甘丹寺就是格鲁派寺院的祖庭。

明永乐十七年(1419),宗喀巴圆寂,享年63岁。

格鲁派认为,宗喀巴大师没有死,只是暂时去了香巴拉天国,以后还会降临人间。

香巴拉(即香格里拉)意为“极乐园”或“极乐世界”,据说香巴拉在冈底斯山主峰附近的某个地方,是藏人憧憬脱离六道轮回而到达的佛国天堂。

自16岁离开夏琼寺进入西藏,直至圆寂,宗喀巴再也没有回到过家乡,宗喀巴与母亲再也未曾相见。

母亲捎去一缕白发以盼相见、宗喀巴捎回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以示如同相见的故事,代代流传至今,是神话环绕的藏传佛教故事中一个温情脉脉的插曲。

我很喜欢这个插曲,所以用作本文的标题。

宗喀巴共有8名著名弟子。

宗喀巴圆寂后,继承宗喀巴衣钵担任甘丹寺第二任法台的是弟子贾曹杰,贾曹杰之后担任第三任法台是另一个弟子克珠杰。

宗喀巴、贾曹杰、克珠杰被后世合称为“师徒三尊”,而克珠杰就是一世班禅,当然,这是后世追认。

宗喀巴圆寂前三年,弟子绛央却杰创建了哲蚌寺;宗喀巴圆寂那一年,弟子绛钦却杰(被朱棣封为“大慈法王”)利用觐见明成祖朱棣所得赏赐财物,创建了色拉寺。

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是藏传佛教六大寺院之三。

宗喀巴最小的弟子是根敦朱巴,这就是一世dalai了,当然,这也是后世追认。

三、塔尔寺

明洪武十二年(1379),宗喀巴母亲在信徒支持下,在宗喀巴的诞生地建“莲聚塔”,此后180年,仅仅有塔。

寺门

01.大金瓦殿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仁钦宗哲大师在塔侧建一静房,这就是大金瓦殿的前身了,因此大金瓦殿被认为是塔尔寺最早的寺院建筑。

大金瓦殿位于塔尔寺正中的位置,殿内12.5米高的大银塔处,就是宗喀巴诞生的地方。

清康熙五十年(1711),喇嘛们用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将屋顶漆为金顶,最终形成了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这就是“大金瓦殿”名称的来源,可是正儿八经的真金白银,金碧辉煌!

大金瓦殿远眺:远处金色处

02.弥勒殿

明万历五年(1577),仁钦宗哲大师在塔南建造弥勒殿(注:也有观点认为弥勒殿是塔尔寺最早的寺院建筑)。

塔尔寺的意思是“先有塔而后有寺”,塔尔寺藏语名为“衮本贤巴林”,翻译为汉语,就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佛寺”。

殿内正中为弥勒佛坐像,高近5米,具有浓厚的犍陀罗艺术风格;佛像左右两侧有仁钦宗哲大师(塔尔寺创建者)和沃赛嘉措大师(塔尔寺第一任法台)的灵骨塔。

弥勒殿

03.九间殿

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清雍正十二年(1734)扩建。

九间殿以三间为一单元,分别为狮子吼佛殿、文殊殿和宗喀巴殿,所以九间殿也被称为文殊菩萨殿。

藏传佛教格鲁派认为,宗喀巴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事实上宗喀巴在晚年时也是这样宣传自己的。

宗喀巴弟子克珠杰在其所著《宗喀巴大师密传》中,记载了宗喀巴前世与文殊菩萨的渊源。

04.如意八塔

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是塔尔寺的标志性建筑。

八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分别为莲聚塔(释迦牟尼出生),菩提塔(菩提树下成佛),法lun塔(初转法lun),天降塔(升天为母讲法),神变塔(降服外道),息诤塔(平息佛教内部纷争),祝寿塔(佛教徒为佛祖祝寿),涅槃塔(佛祖涅槃)。

如意八塔

但给我作导游的藏族小姑娘给我讲了另外一个的版本:

清雍正即位之初,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右翼首领罗卜藏丹津图谋割据青藏高原,武装叛乱。

为防范“八爷党”,雍正偏偏不用康熙御封的“西北大将军王”胤禵,而是任命年羹尧为大将军,率领10万大军平叛。

年羹尧击溃叛军后,却迟迟找不到叛军主力,10万大军开支让雍正苦不堪言(康熙留给雍正的是空架子,国库没钱),而八爷党也在等着看雍正的笑话。

可以说,是否能够剿灭罗卜藏丹津叛军,是雍正上位后的一个重大考验。

年羹尧究竟如何找到叛军的,电视剧《雍正王朝》演绎了一个版本:

帮助雍正上位的最重要谋士邬思道(这个人是历史上真实人物,至于是不是帮助雍正上位的谋士就不好说了),在雍正即位后中隐于河南巡抚田文镜处(雍正皇帝重臣之一)。

因押运粮草数量不够,田文镜派往青海的官员接连为年羹尧所杀,没有官员再敢押运粮草,田文镜为此苦恼不已。

此时邬思道主动承担押运粮草任务,见到年羹尧后,告诉年羹尧,叛军就藏在各个寺院中,年羹尧之所以找不到叛军,因为这些寺院就在清军眼皮下,正所谓“灯下黑”!

是不是真的有邬思道指点年羹尧一事,恐怕只有问一下二月河先生了。

藏族小妹告诉我:年羹尧大军攻入寺院,消灭了叛军,10个寺院的活佛也被杀害!

直到40多年后,即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喇嘛们才秘密地为10位被杀的活佛建立衣冠冢,就是现在的如意八塔。

当然,导游小姑娘没有讲得如我行文般详细,她只是给我讲了八塔来历的这个版本,我就明白相关背景了。

这个版本是真是假,我也无法判别真假。

塔尔寺还有很多历史人文古迹,包括小金瓦寺(护法神殿)、小花寺(长寿佛殿)、大经堂(喇嘛诵经处)、医明经院等,以及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的酥油花、壁画和堆绣等等,我不想写了,感兴趣的朋友到塔尔寺亲自一游吧。

小金瓦寺

四、旅游提示

我是报团西北游的(两家人组成的小团),我报团的路线没有塔尔寺景点。

从贵阳飞到西宁大约是15:40,我请旅行社接机藏族大姐开车送我去湟中区塔尔寺,而后再送我回城东区,包车费用200元。

我于2004年由青海东道安排去过塔尔寺一次,那时自己知识匮乏,不过看了个“热闹”;这次倒是可以勉强看“门道”,不过游人太多,难以入门、难以过道,所以要去塔尔寺的朋友尽量早上一早到,或者16:00后到。

尽量请个本地导游,否则很多地方只能看“热闹”,在塔尔寺入口处可以请,费用为160元。

也可进入寺内再私下请本地导游(他们会主动询问),可以讲价,我请的藏族小姑娘导游费用是100元,后来知道她正在读初中,假期勤工俭学,我给了120元,为此,我包车的臧族大姐还狠狠地感谢了我,藏族同胞真淳朴。

由于塔尔寺内多处禁止拍照,我尊重别人信仰,没有拍照,所以本文照片不多,寥寥几张而已。

塔尔寺绝对值得一游,这就是我强烈推荐家人自行安排去塔尔寺的原因,也是我时隔19年后再次游览的原因。

为此,导致我后来没有时间去西宁主城区的马步芳公馆、南禅寺、东关清真寺等处,因为没有了自由行的时间。

如果没有去塔尔寺,我感觉就像没有到过西宁市一样!

《西北环线行》系列待续;计划下周写日月山和文成公主的故事......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塔尔寺: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金塔路(约离主城区30公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A级景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