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文明历史上“三不朽”成功之第一人,王阳明无疑以其崇高的德行和平叛的功绩,能文能武的全才,赢得了后世儒生的一片赞誉,也铸就了一个时代的奇迹。
当然让王阳明流传后世的,还属他在“心学”方面的集大成就。作为自幼生活优渥、兜里不缺银两的达官贵人之后,王阳明一出生就不用像朱元璋一样为填饱肚子而发愁,而是可以全身心追求人生理想,比如做个圣贤。
王阳明:沉沦经典、喜欢整日冥思苦想的“大儒”
从后续他建立的无与伦比的功业来看,王阳明无疑是个奇才,悟性极好且对环境适应能力极强。幼年时自习兵法并且通过果核与成人对阵,竟然无一败绩,彰显出了他无与伦比的军事天赋,这为他后世建功立业,受封“大明军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不迷信圣贤之道,对于已被朱元璋列为国家级学者朱熹的言论,他不盲从,而是反复对照朱熹言论和《大学》经典,发现了朱熹的错误和对经典的曲解,转而看向了陆九渊的“心学”,随后自成一派提出了自己的“心学”,为后人敬仰。
在被贬的日子里,王阳明带着两个仆人颠沛流离,觉得敞亮的房子不便于“正心”和磨练心智,于是跑到郊外找到一个充满湿气、满是胀气的石洞,取名“阳明小洞天”。
结果他的两个仆人因为受不了恶劣的生存环境,很快就病倒了,王阳明因为身体好、适应能力强,身体倍儿棒。看着两个病倒的仆人,只能暂时转换角色,替他们上山采药照顾他们。
能力这么强的一个人,可惜方向搞错了。如果能够打开视野看看世界,然后研究运动和力学之间的关系,揭开隐藏在自然背后客观物质规律的面纱,相信科学一定会在中华大地萌芽而出的。
况且王阳明所在的年代正好是1600年左右,那个时候正好也是西方科学发端的时候,王阳明只要及时出手,必然不会落伍于西方,说不定能成为东方的伽利略呢。
可惜在中华文明的引导下,王阳明学起了圣人孔子,沉湎于经典和复古,对2000年前的社会充满了向往和膜拜之情,再反过来看2000年后的现实世界则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王阳明最喜欢做的事情不是睁眼看世界,充分领略2000年后物质生活所达成的巨大进步,而是纠结于道德是否滑坡,圣人思想是否被曲解,精神领域是否正本清源这类充满了封闭意味的事情。
最终结局可想而知:王阳明视野局限于《孟子》和《大学》这两本书,只认两本书中的言辞语句,整天将自己关起来冥思苦想对两本书中的意思进行揣摩,看了真是让人揪心哪。
结果揣摩出来的“吾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物”这类严重脱离实际的理论,除了在现实窘迫之时说出来愉悦身心、图一下精神胜利和快乐之外,并无实质用途。
而且他的这些理论更是对社会物质生活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起着严重阻碍作用,因为精神满足了就“自足者富”,还需要努力吗?
中华老祖宗不过说了一句鸡汤文:“自给自足,不要伸手”,为何王阳明发狂了一夜?
心学的负面效应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对于中华老祖宗的一句“鸡汤文”,王阳明揣摩了几天终于搞明白了,欣喜发狂了一夜,着实让人啼笑皆非。
《道德经》末尾有云:“天知道,利而无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在《诗》、《书》、《礼》、《易》、《春秋》中都有类似表达。
与西方百姓动不动就给当政者提各种要求所不同的是,中华老祖宗显然觉得这是蛀虫表现,不是为君分忧的“为臣之道”,故而提倡“圣人之道,自给自足”,意思是你想成圣,首先得做到自给自足不伸手,然后还能忧国忧民,关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事。
王阳明明显受到了中华老祖宗鸡汤的精神洗礼作用,于是冥思苦想了好长时间,终于在一个深夜悟出了“圣人之道,自给自足,不假外求”的“真理”。
据说悟出之后,他立马找来了《诗》、《书》、《礼》、《易》、《春秋》进行核验,果然全都说得通,然后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当即癫狂地大叫了起来,将沉沉睡去的仆人都惊醒了。
仆人们都很纳闷,主人这是怎么了?看着主人癫痫症发作,嘴里说着他们完全听不懂的话,相信他们一瞬间都会有一个念头:脱离实际只会冥想的人,太容易走火入魔。心学,我还是不信为好。
但站在今日来看,所谓的《道德经》、诗》、《书》、《礼》、《易》、《春秋》无非是站在统治阶级角度让人自立,不要动不动就伸手问统治阶级要东西,不要给统治阶级徒增烦恼。这何来的圣人之道啊?
不过是中华老祖宗的一句“鸡汤”:自给自足,不要伸手,王阳明居然发狂一夜,说明了啥?纵然再厉害的人,视野一旦狭隘,就会被人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