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毕其一生都在想着“教民怀德”,何为德?当今的社会公德、道德吗?非也非也。孔子曾说:“文王之德乃是至德”,可见其所言的德与敬意绝不可同日而语。
到底如何为德?后世篡位臣子代表司马昭可谓一语中的:“昔日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其仍侍殷商为正统,故被后世称之为至德。曹操不受禅于于汉,正如我不受禅于魏也。”所以,孔子口中的至德,实际上就一个字:忠。
忠:古代大臣趋之若鹜的至高美谥
《走向共和》中有一个场景,算是对忠在帝王、臣子中间的地位给了一个完美的诠释:绝对的至高无上。
荣禄死了,按照惯例应给个谥号算是盖棺定论,这也是古人尤为看重的地方。慈禧顾不上在外仓皇出逃的“辛苦”,忙召集庆亲王和岑春煊等一干大臣商议了起来。起初岑春煊进言以“文襄”。
慈禧想了想,又问了庆亲王的意见。这位原本眼里只有银子、其他啥也不会说的王爷破天荒表示了反对,并旗帜鲜明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应当配一个“忠”字。
大感意外的慈禧忙让庆亲王解释这“忠”字何来?庆亲王首先表达了对“襄”字的反对意见:仅是赞襄朝政,还没有点到荣禄精神的真谛。随后罕见地在没见到银子之时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诉说起了荣禄对于慈禧种种“敬忠”场面。
此时的慈禧太后对庆亲王刮目相看,连连感叹:原以为庆亲王眼里只有铜钱俗气,想不到还能把忠字解释得这么好,太让人意外了。随后慈禧起身,丢下一句:那就上“文忠”吧,算是对荣禄的谥号盖棺定论。
从这一例可以看出:不论是古代皇帝,还是大臣,臣子的忠心是他们迫切想要的,“忠”也是能够给予臣子的最高谥号。之所以“忠”字如此让人泪目,各位读者不难发现缘由:孔子提倡的“德”起了关键性作用,而其中的“至德”便是“忠”。
乾隆崩和珅死,慈禧死李莲英亡:忠心一颗到极致,黄泉之路莫哀嚎
表面看,“忠”字尊位最高,令人神往不已,但现实中敬“忠”到极致,真的就流芳百世、载入史册了吗?结局正好相反,很多案例恰恰表明:忠心一颗到极致,黄泉路上莫哀嚎。
比如乾隆朝的和珅,虽然对外干了不少贪赃枉法的勾当,以至于自己囤积的银两达到了9亿两,远高于国库收入,但就其本人对乾隆皇帝,还是一颗忠心到极致。
这位兼英俊外表、艺术修养和办事能力于一身的全才,为了能够让乾隆舒服,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并且模仿乾隆笔迹进行练字,结果凭借着自己天赋般的艺术能力,其书法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这样有能力又有忠心的臣子,乾隆怎能不爱?
可是乾隆死亡的那一天,却成了和珅的末日:看似对父皇言听计从、孝心极佳的嘉庆帝,居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捉拿,并且抄家问斩。“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9亿两白银也被嘉庆运到了宫里,“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真正为他人做了嫁衣。
无独有偶,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监李莲英,也是将一颗忠心做到极致结果死无葬身之地的典型案例。作为身体残缺、完全断了后路的李莲英,他明白此生的希望已完全寄托在了皇权之上,只有将主子哄好了,自己才有出路,否则,只有“要生生不能,要死死不得”的地狱之路。
通晓了这一点,李莲英将对慈禧的“忠”做到了极致:苦练梳头技艺,为的就是能够帮助慈禧梳出一个好发型;提前一夜安排好巡逻和守夜人选,并细细搜寻随身携带之物,为的就是能让慈禧睡一个好觉。
《晚晴最后十八年》记载:正是因为李莲英对慈禧的无限忠心,太过尽职尽责,时不时去巡夜,竟然在那一夜无意间撞见了康有为、谭嗣同密谋慈禧的阴谋,真真正正为慈禧化解了一场血光之灾,此等“忠”心,较之荣禄如何啊?
可是等到慈禧一命归西之后,李莲英的好日子到头了,直接来了个惊天大逆转:由原来高高在上的大总管直接变成了“老奴”,不得不对原来阿谀奉承的小德张曲面逢迎。如此卑躬屈膝换来的不过是一脚踢开。后来李莲英被砍头,首级至今下落不明,真是令人唏嘘。
为何万人敬仰的忠心做到极致,却只能哀嚎于黄泉路呢?
乾隆崩和珅死,慈禧死李莲英完:忠心一颗到极致,黄泉路上莫哀嚎的原因也很简单,虽然“忠”字人主求之不得,但爱之深、望之切,看问题片面了。只看到“忠”字风光一面,没看到“忠”字具有极强的排他性。
和珅的“忠”仅对乾隆有效,对于嘉庆则半点感觉没有,因为和珅所练就的“忠贞”本领,都是围绕乾隆展开的,嘴里说的话,笔下写的字,全都是以乾隆为核心。
乾隆见了当然开心,但是到了嘉庆,和珅再改换门庭、改练书法,必然留下了“墙头草”的不好印象,不仅对乾隆的“忠”前功尽弃,而且对嘉庆的“忠”更是遥不可及,想要担这忠字,难啊。
李莲英的“忠”也仅对慈禧有效,对于隆裕太后则如同捉虱子一样难受。而且不同的人生活习惯完全不同,慈禧需要李莲英左三层外三层地安排巡逻守夜人员,隆裕太后可能觉得极其别扭。而且李莲英对慈禧的“忠”字越浓,隆裕太后就越觉得跟自己不能一条心。
所以说孔子所言的“至德忠心”并不值得推崇,乾隆崩和珅死,慈禧死李莲英亡说明了一个残酷现实:忠心一颗到极致,黄泉路上莫哀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