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为何破产?不挣脱中华老祖宗的“治人”桎梏,科学难立足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4-05-21 17:49:21

众所周知,虽然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华大地就诞生了科学萌芽:以墨家为代表的思想流派之分支,另辟蹊径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技术,揭示了小孔成像、工程力学等自然界的运行原理,并被记录在了《墨经》这一著作当中,《墨经》被荷兰学者弗洛里斯·科恩誉为最接近现代科学的著作。

在感叹《墨经》在科学方面不可替代的开创作用之外,弗洛里斯·科恩不无遗憾的表示:随着秦始皇一统天下,一种以皇帝为核心的道的综合霸占了中华文明的思想界并很快全方位覆盖,自此,《墨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由此引发的科学技术萌芽胎死腹中,自汉代开始彻底消亡。

在科恩看来,因为一种“皇帝道的综合”吞并了中华文明的思想界,使得科学技术自汉代开始再也不复存在了。这是站在西方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实际站在王朝统治者角度,还有一次科技迸发的时代,那便是清朝的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开始;甲午战争之后,洋务运动破产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古老的中国虽然拥有着几十万人、善于使用计谋且纪律严明的清军将士,却被一支5-6000人、纪律涣散且远道而来的英军击败,之后割地求和、低头做人,原本自豪感爆棚的清廷也大受打击,时任道光皇帝砸烂了自己的右手,开始了破罐子破摔的颓废之旅。

1860年,时隔二十年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古老的中国再一次被远道而来的英法强盗暴击。这次不仅割地赔款,而且还将北京城给丢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也被焚之一炬。经此一役,时任咸丰皇帝比老爹更能颓废,直接开始饮鹿血荒淫无度,将自己年纪轻轻的生命轻易葬送。

两次鸦片战争的溃败终于让清廷意识到自己落后了,也深深感觉到变法图存的紧迫性。于是1861年1月11日,爱新觉罗·奕䜣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重用洋务派,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自此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就此开展。

对于此次火烧眉毛的自立自强运动,清廷不可谓不重视,据不完全统计,仅支持李鸿章建设北洋水师这一项,清廷每年就拨付白银500万两,前后6年共计投入白银3000万两。如此高额资金的投入,北洋水师建成了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规模,并且拥有了“定远”舰和“镇远”舰两艘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水面舰,可谓成效卓著。

但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如此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的开展,清廷投入如此巨大,成效如此卓著,却在一战中被打回了原形。1895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拥有亚洲第一名头的北洋水师在与日本对抗中全军覆没。这一次的失败影响巨大,不仅加深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属性,更是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洋务运动为何破产?不挣脱中华老祖宗的“治人”桎梏,科学难立足

对于洋务运动为何破产?深受中华老祖宗思想影响的国人都将理由归结到了腐败上面,这理由是站得住脚的。比如北洋水师的统帅李鸿章就靠着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身份,为家族疯狂敛财,直至其死亡那年,共为家族积累财富10亿。

上梁不正下梁歪,北洋水师各级官员无不极尽贪污之能事,据《晚清最后十八年》作者黄治军考证:北洋水师各级舰长们拿着如今几十万的年薪,而普通士兵年薪不到中级军官的1/30,而且内部人员都清楚,钱都被领导拿走了,职工和领导差距很大,是引起北洋水师不堪一击的一大原因。

另外,高新并没有给北洋舰队各级军官带来报国的忠心,反而让他们开阔了视野,打开了贪污的新大门。比如按照《北洋水师章程》规定,北洋舰队常年停泊的基地威海刘公岛,除了丁汝昌之外,各级军官都不能在上面买房子。

实际情况是:丁汝昌不仅买了房子,还在上面修建了大量商铺用于出租;方伯谦不仅在刘公岛上买了房子,还在威海、烟台、大沽、上海等地炒房地产,腰包鼓得不行。方伯谦发现丁汝昌发财的秘密后,两位房东还因为争抢租客进行骂战。

但是仅将北洋水师破产的原因归结于腐败上面仅是看到了表面,实际深层次原因则是:中华老祖宗的“治人”思想一直在作怪,不挣脱中华老祖宗的“治人”桎梏,洋务运动搞得再怎么轰轰烈烈,投资再大,领导再重视,科学也难以立足。

众所周知,自春秋开始,如何“治人”成为了中华老祖宗争相研究的唯一课题,为此诞生出了诸子百家思想:什么儒家、法家、墨家等等,看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际上选题都非常单一,如何站在统治阶级角度,先有效治人,再为统治者所用。

“治人”说复杂也复杂,毕竟人心善变,难以驾驭;但说简单也简单,就是辨别敌友之分,强化站队意识,同时大搞权力平衡,造就“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稳定局面。

对于这一点,视野狭隘但手段老道的慈禧非常明白,因此一开始是支持洋务运动、支持建设北洋水师,要钱给钱,要人给人。等到1888年北洋水师初具规模之时,便开始要钱没钱,要政策没政策。

主要原因还是怕李鸿章一家做大,无法驾驭。深感权力即将失控的慈禧立马提拔了李鸿章的死对头翁同龢制衡李鸿章,并挪用海军军费用于修建颐和园。结局便是慈禧成功了,权力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但甲午战争一败涂地。

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李鸿章也练就了老油子素养,对于慈禧这一担心,他是看得通、看得透。既然慈禧不给钱,那我就也不急迫了,北洋水师一日不如一日无所谓了。

正式开打之时,李鸿章也是督促下属官员能不打就不打,能跑则跑。这样做的目的是保存实力。只要淮军不灭,自己就还有跟朝廷叫板的底气。事后证明:李鸿章也成功了,虽然甲午战争惨败,但他李鸿章并非如僧格林沁一样被边缘化,反倒是还有十足的影响力。

说来说去,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的破产,都是中华老祖宗那一套“治人”思想在作怪。不挣脱中华老祖宗的“治人”桎梏,科学难立足。

6 阅读:197
评论列表
  • 2024-05-22 09:05

    [裂开]的确如此,封建思想那一套就该连根拔起。

  • 2024-05-23 12:25

    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墨子一派研究科学。秦始皇杀尽墨家子弟,彻底消灭本土科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断绝了重新产生科学的可能性。这个损失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