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朽”第一人屡建奇功,靠的是“心外无物”吗?错!实事求是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3-11-06 12:07:54

自儒家学说成立之后,因为直击现实人性之“肮脏”,又善于编制人内心深处之梦想,故而前后一对比,便在人的大脑中绘制出了一个精美画面:儒家学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修”掉人性之丑陋一面,使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秩序井然,翩翩有礼,人人皆是君子典范,人人皆心怀天下苍生之公心,从而营造出了一个干净、美好的理想社会环境。

如此纯洁、美好又井然有序的社会环境,就如同现代网络小说一样,充满了诱惑力,故而虽然儒家学说在历史上不乏“过于理想化”的负面评价,但架不住满足了人性深处的愿望,故而学徒众多。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便成为了中华文化之正统,影响后世整整两千年,在科技发达的今日依旧影响绵长,成就了“礼仪之邦”的中华名片。

有了门徒的主动加盟,儒家祖师爷们便开始了家规门规的制定,其中一大条就是“三不朽”:所有入儒家大门的门徒,其终身都必须完成三个理想:立德、立功、立言:先拥有无与伦比的德行,然后再建立举世无双的功业,最后留下文字精妙的学说供后人瞻仰。

从内涵角度而言,“三不朽”契合了儒家学说的立脚点:德之所以成为首发,因为它是根是基础,只有根基牢靠才能建功立业,是一种“功德圆满”的理想化描述。故而“三不朽”一经提出,再次直击人内心深处的梦想,立即大受欢迎,成为了古往今来读书人穷极一生的追求。

但事实怎么样呢?据度阴山考证,自儒家学说提出之后的2000多年里,真正完成“三不朽”目标的总共两个半人,两人分别是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人是诸葛亮。至于创始人孔子,只能说完成了一个小目标:立德,非要说他也完成了“立功”,只能说他任上“力排众议”、“杀伐决断”地诛杀了文化名人少正卯,但这点争议极大,严格意义上不能作数的。

由此可见,历代统治者尤其是研究兵法的军事家,对儒家学说贴上“天真滑稽”、理想化等标签,不是没有道理的。

即便是“三不朽”第一人的王阳明,其能屡建奇功,靠的是以“心外无物”为根基的心学吗?虽然他本人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但实际上心学之理论跟其功业的完成并没有直接关系,反倒应该是现在常提起的唯物主义哲学:实事求是。

王阳明只不过借助功业建立累积起来的声望,推销起了他的心学理论,使得心学一时间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理论广为学习。从这个角度而言,王阳明也并非“老实人”。

为何说王阳明能屡建奇功,靠的是实事求是呢?我们做如下梳理。

王阳明一生中建立的两大奇功主要有:

正德十二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处爆发民变。时任右佥都御史的王阳明巡抚江西镇压民变。王阳明审时度势,最终于正德十三年十月攻破实力最强的江西崇义县左溪蓝天凤、谢志山军寨,十一月遣使招安;

在去福建剿匪途中,宁王突然举旗反叛。王阳明积极备战,发文讨贼,利用反间计使得宁王不敢攻打南京,并调集八万大军,对外号称三十万攻打宁王老巢南昌,再围魏救赵设伏兵击败宁王回援部队,仅三十五天就平叛成功,获“大明军神”称号。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思恩、田州等叛乱,朝廷均交由王阳明去处理,作为“大明军神”的王阳明自然不辱使命,但代价也是巨大的,广西平叛之后,便溘然长逝了,终年58岁。

早在宁王叛乱平息后的王阳明回乡讲学,自然是门庭若市、天下门徒群而聚之。王阳明趁机教授心学,这给学徒们一个错觉:王阳明之所以能成就如此伟业,成为了“三不朽”目标达成之第一人,就是做到了“心外无物”,畅想“吾心即是宇宙”,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了极致的结果。

实际情况完全相反,据《王阳明全集》中生动、全面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到王阳明屡建奇功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两条:

1.年少时习练兵法,常常用果核布阵,并与来访客人切磋,无一落败,给客人留下了兵法奇才的印象。由此可见,王阳明领兵布阵方面少有天赋,并且勤于习练,是他成年后屡建奇功的关键因素;

2.实际镇压民变和平叛宁王的过程中,王阳明也并不是关起门来让“心动而非幡动”,而是第一时间去现场考察,并详细了解敌人的组成、架构和思想动态,再因地制宜、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对策,如此摆事实、讲道理,直接命中对手七寸,焉能不胜?

由此可见,王阳明之所以能屡建奇功,成为全面达成“三不朽”之目标的第一人,靠的是“心外无物”之心学理论吗?错!更不是藐视眼前物质环境的“吾心即是宇宙”,相反靠的是自身的勤学苦练,靠的是实事求是。

0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