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雍正作对,结局有多“惨”?富商转行做乞丐,街头“劲舞”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3-08-23 12:12:58

众所周知,历代读书人作为历代王朝极其活跃的一股力量,在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约束君王行为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最典型、也最能体现这种力量强大的当属孟子。孟子见到齐宣王之后,便开始循序渐进地给齐宣王下套,一步步染指齐国国政。

孟子先是问:“你的臣子有人将妻子孩子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却跑到楚国游山玩水去了。等到他回来以后却发现妻子孩子忍饥挨饿,你说该怎么处置?”

齐宣王想都没想:“抛弃他,与他断绝来往!”

见到齐宣王上套,孟子接着问:“司法官不能管理下属?该怎么处置?”

齐宣王依旧上下唇一贴:“罢他的官。”

孟子嘿嘿一笑,问出重量级问题:“如果国君管理不好国家该怎么办?”

齐宣王傻眼了,忙“顾左右而言他”。

每每看到这个典故就忍不住发笑,倒不是笑齐宣王的甩锅,而是笑齐宣王的浅陋,他是真不了解读书人的个性。历代读书人始终活在想象空间、沉沦于孔子编制的道德世界中,对世界的纯洁程度已经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只要他们一睁眼,放眼望去,这个世界太脏、太污秽了,没有一个地方是干净的。

故而在孟子看来,齐宣王国家管得实在是太差了,没有一个地方能入他的法眼,所以齐宣王应该“慧眼识英才”,招纳孟子入朝拜相,好好整顿这个污浊不堪的齐国。

对于雍正,眼中装满纯净水的读书人自然也不能放过,开始了铺天盖地地口诛笔伐,因此流传至现在,有关雍正的评价多见于负面,比如“改诏夺位”、“骨肉相残”,还有说他谋父、弑兄、贪财、好杀,活脱脱一个腹黑的恶人形象。

当然雍正背负这些恶名也并非空穴来风,毕竟长期处于九子夺嫡的高强度斗争中,脾气再好的人估计都要被逼成神经病。况且正所谓“无毒不丈夫”,历代帝王登基之后为了稳固皇位难免大开杀戒,雍正自然也不能免俗,为了皇位下狠手、猜忌人的案例不在少数。

雍正有多腹黑?有多睚眦必报?得罪他的人下场有多惨?别的不说,《雍正王朝》中列出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在雍正扬州筹款期间,与其兄公然与雍正作对,结局怎么样呢?有多“惨”?原本一坨坨的富商只能被迫转行做乞丐,并且为了混口饭吃不得不街头“劲舞”。

这位仁兄就是仁季安,是江南巡盐道任伯安的弟弟。虽然“无官一身轻”,但与其兄任伯安一样,都是拜在九爷门下。并且靠着九爷这棵大树经营多年,已经是身价过千万的江南富商。当然任伯安、任季安自然也对九爷投桃报李,按期给九爷进贡银两。

黄河发大水,国库竟然拿不出银两赈济灾民,康熙只好命雍正(当时还只是贝勒爷身份)下江南筹款。当雍正以钦差身份到达扬州时,不曾想任伯安、任季安两位盐商大佬铁公鸡一毛不拔,暗地里串通盐商拒绝捐款,这让负责督办此事的雍正和十三爷气愤不已。

好在就在这关键时刻,十三爷半路截到了九爷写给任伯安的书信,拿捏到了把柄,任伯安、仁季安不得不“慷慨解难”,一下子捐了200万两银子。事后,任季安郁闷地捧茶吐槽道:“四爷十三爷这一来,被弄走了200万两银子,其中100万两原本孝敬九爷的,这下能赎罪吗?”

由任季安这番十分不爽的言论中可以得知:他是坚定的九爷门人,生是九爷的人,死是九爷的鬼,而且很懂得规矩,定期给九爷“朝贡”。既然他一心只想着九爷,自然选择与九爷的对手四爷对抗,这一把虽然输了,后面路还长着呢。

以雍正的腹黑性格,我们基本可以判定任伯安、任季安两位兄台前途危矣,果然任伯安在密谋出路过程中,因为手握《百官行述》为雍正所知,于是派出了更狠的打手年羹尧前去截胡。为了杜绝后患、留下把柄,年羹尧直接手起刀落,将他们统统赶尽杀绝。

至于任季安,有可能躲过了年羹尧的屠杀,悄悄掏出了江夏镇。但是他这一出逃,意味着经营多年的盐商身份彻底作废了。这下估计后悔了,之前只知道敛财、讨好九爷,没有学得一星半点的谋生手段,干啥啥不行只能沿街乞讨了。

果然,在李卫担任江苏巡抚之时,为了贯彻雍正制定的“摊丁入亩”政策,他特地找来了一班乞丐摇着快板,一边“劲舞”一边说唱。在这群衣衫褴褛、披头散发的乞丐当众,我们看到了任季安那张熟悉的脸。

之前开口闭口办完银子的富商,如今被迫“转行”做沿街乞讨的乞丐,并且为了一口饭街头“劲舞”,真正让人深深感叹一句:谁要与雍正作对,想知道结局有多惨?仁季安就是榜样。

2 阅读:154
评论列表
  • 2023-08-23 15:06

    印第安人大屠杀 印第安人大屠杀是16-19世纪发生在美洲大陆的一场残暴的屠杀。西班牙、葡萄牙、美国等国,实行了一系列对印第安人的文化和种族灭绝政策,由于其导致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大灭绝,这些行为和政策被统称为印第安人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