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痛在关节,根在脾胃!看国医大师路志正如何从脾胃治痛风

志邦的备忘录 2024-02-10 07:36:00

北中医李教授原创人文医学科普第7篇

大家好,我是北中医李老师,今天话题聊聊已故国医大师路志正从脾胃论治痛风的经验。

痛风,痛在关节,实则是脾胃或肝肾出现了问题,为什么?

我们知道,痛风是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济周边阻止引起的关节炎症,而尿酸盐沉积是体内嘌呤代谢异常升成尿酸过多和/或尿酸排泄下降引起的血尿酸高,尿酸浓度超过它的饱和度后,就会在身体远端血液循环不好或/和温度较低的关节、软组织、骨骺、肾脏等,从而引起的一组炎性反应。

从中医的角度理解,国医大师路志正认为,当今人们饮食失调、久之损伤脾胃是痛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脾胃功能下降是痛风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症结所在。

慢性痛风,虽然久病及肾,母病及子,会出现肝肾不调的病机。但慢性痛风也要着眼于痛风发病的根源——从脾胃着手,才是慢性痛风的治本之道,正所谓“脾胃一调,则周身气机皆调;脾胃一健,则五脏六腑俱健”,也就是中医提倡的“持中央以达四旁”的道理。

痛风,风寒暑湿热毒内外邪痹阻关节导致,泄浊降酸要贯穿始终

但是,路老也认同金元四大家之一、也就是中医痛风疾病的创始者朱丹溪所倡导的痛风发生主要为内因血热寒凝相搏,而风寒暑湿热毒等外邪仅仅是内因前提下的诱发因素。

这个认知区别于一般的风湿病(包括白虎历节风)——仅为感受外邪所致,有着很大的不同。

路老认为痛风发病或内有血热,外受风寒,涉水立湿;或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厚味醇酒,损伤脾胃;或加班熬夜劳烦困顿,思虑过多而伤脾导致的。

但核心的内因还是脾胃虚弱在先,脾胃运化失司,升降无序,水液运化下降水湿蓄积乘湿浊,湿浊久郁不化而生热。湿热蕴结,在感受外邪诱发,导致痛风急性炎症。

再延伸一下,痛风发作,急性期以邪实为主,急则治其标,常用清热祛湿、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的方法。

待痛风关节肿痛消,进入间歇期,缓则治其本,则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

痛风反复发作,称为慢性期痛风,常表现为正虚邪恋,寒热错杂,调理则应标本兼治,以健脾化湿、补肾通络、疏风定痛为原则,则顽痹可除。

简单来说,慢性期痛风以健脾祛湿、综合治疗为要。

慢性痛风,治应调健脾和胃化湿,兼以补肾,活血化瘀通络,标本兼治

痛风急性期症状缓解,关节肿痛虽消,但疼痛仍在的患者并不少见,这是因为诸邪痹阻关节日久,邪深久恋,戕伐正气,脾胃虚久。常可表现为局部关节酸胀、疼痛不已或剧痛,但逢阴雨天、风冷天症状会加重,关节不红不肿,但会伴有喜暖恶寒,身体疲倦乏力,饮食差,脘腹胀闷,腰膝酸软等。

这就是脾虚湿重的慢性期痛风的正虚邪恋啊。

所以慢性期痛风就要健脾和胃祛湿,常用的方剂偶遇防己黄芪汤、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平胃散等。

如果脾虚湿盛,关节漫肿严重,则重用黄芪、苍术、薏苡仁,可加萆薢、木瓜、晚蚕砂等强化健脾祛湿的效果。

日过中焦湿阻严重,脘腹胀闷,可加藿香、苏梗、荷梗等芳香理气化湿之品。

如果兼有风邪,疼痛游走不定,可加防风、威灵仙、海风藤等祛风胜湿之品。

日过兼有阳虚寒盛、冷痛暗紫的,可重用桂枝、附子、细辛等温经散寒之品。

再者,健脾和胃化湿同时,不忘补肾——脾为后天之本,而肾为先天之本,主封藏,主骨生髓。而痛风发生,常和肾功好不好密切相关。

重要的是,绝大多数痛风者尤其是慢性痛风,肾功总是不足,所以治疗痛风绝不能忘肾脏补益,可用补益肾气、固精填髓、强筋健骨的方法,方可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济生肾气丸、独活寄生汤等。

第三点,就是健脾益肾同时,不忘祛邪——活血化瘀、通络散结。慢性痛风,湿热云就,耗损津液,炼液成痰,痰湿阻遏气机,气滞血瘀,最后行成痰瘀互结的复杂病机。

痰瘀互结的痛风发作,关节刺痛,僵硬、变形、麻木、肿大。痰瘀同为脾胃亏虚的病理产物,还会加重脾胃亏虚,所以在健脾益肾化湿同时,也要重视活血化瘀、散结通络的方法,常用方剂有双合汤、桃红四物汤、身痛逐瘀汤、二陈汤。

好今天到这里,我们对分享就结束了,如果您有痛风、尿酸高等问题,可以留言,会在闲暇时间一一回复。

本文参考文献(图文来源于网络):2017年第5期《北 上海中医药杂志》韩曼等文章《路志正调理脾胃治疗慢性痛风经验》。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