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大占补”时代来临,“水稻上山”将会纠正,6月1日起实施

小茜土地观 2024-05-27 05:43:53

【观农村土地政策动向,察农民生产生活状态,专业解读,深度解析,惑点解疑,敬请关注“土地观察员”!】

近些年来,耕地“上山下河”“水稻上山”等怪异现象常有发生,一些坡度超过25度、不符合耕地开垦要求的山坡上,经常看到大小机械开垦作业,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种在了半山腰。

“水稻上山”现象前段时间引发很多争议,山下平整土地种粮都很难赚到钱,半山坡上不适合大型机械作业,浇水灌溉也不方便,种植成本肯定比平地要高,开垦这样的耕地到底有多大价值?

为什么会出现大量山坡开荒种田这种现象呢?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缘于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实行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

在以往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中,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需要从耕地后备资源中予以补充,占多少补多少,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

这些补充的耕地从哪里来呢?主要是通过对未利用地的开垦方式,通过验收之后纳入耕地补充库存。

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量巨大,这些占用耕地都需要通过“占补平衡”方式予以补充。随着耕地占用量越来越大,可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平整土地上耕地资源早已开垦殆尽,再增加耕地只能向山坡上、河道中拓展。

实际上,开垦这些土地,即便投入很大也难以保证质量,还容易带来水土流失等土地退化问题。

这种情况很快就要改变了。将于今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粮食安全保障法》中,对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作出大调整,在第十一条中提出:“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严格控制各类占用耕地行为;确需占用的,应当依法落实补充耕地责任,补充与所在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耕地。”

这项政策调整的重点在于,以前是“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调整后“各类占用耕地行为”。

随着需补充耕地的范围由“非农建设”调整为“各类占用耕地行为”,补充耕地来源也作出了相应调整,不再只是通过开垦未利用地的方式充当,而是扩大到林地、园地、设施农业用地等其他农用地。

也就是说,不管是非农建设还是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等改变耕地地类的行为占用耕地,都需要补充耕地,但可以把已有的林地、园地等农用地再通过复垦改过来,变成耕地作为耕地补充资源。

通过这一调整和改革,能够有效解决耕地上山问题。

当前,很多林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都在比较平缓的山下,有的还是从耕地转变而来,通过复垦再变为耕地,作为补充耕地资源;而山上土地适合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可以复垦成林地、园地用地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

这样一来,既能有效补充耕地,又能推动“山上”“山下”互换,真正做到“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0 阅读:5

小茜土地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