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明清时有“四大聚”、“四大名镇”的美誉,是岭南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历史底蕴深厚,古镇古村众多,其中石湾古镇尤为耀眼夺目。
位于佛山禅城区的石湾古镇,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莫过于它那绵延5000年的陶瓷文化,此外一座宝塔、四大古迹,也是老石湾人心中无法抹去的历史记忆。
石湾陶瓷历史悠久,是传统制陶的发源地,自古有“石湾瓦,甲天下”的说法。据“河宕贝丘遗址”的考古证明,石湾的制陶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石湾有谚语:“未有石湾,先有缸瓦”,石湾的形成与发展,与制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讲石湾不可不说陶瓷,而说陶瓷当然离不开两条龙窑—南风古灶和高灶。

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的南风古灶,因窑口正对南方,夏日凉风习习而得名。
它是中国仅存的最古老的至今仍在使用传统陶瓷炼制工艺柴烧龙窑,被誉为“陶瓷活化石”,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

高灶则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至今有400多年历史。因为以前它背后有一座名叫“高庙”的庙,所以叫高灶。
今天,石湾南风古灶风景区内并肩而立的两条龙窑,窑火绵延,向来自各地的陶瓷爱好者诉说着石湾陶瓷人500年来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

宝峰塔位于石湾镇中路的大雾岗山上,每次经过镇中路,必定会看几眼山岗上高高耸立的宝峰塔。
宝峰塔旧时是石湾的地标性建筑。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石湾内的大帽冈为石湾诸山冈之冠,山冈最高处旧有宝塔一座,七层高百尺许,上矗云际,称为“宝峰塔”。
每当日落之际,其塔投影竟达二公里远的麦村内,故有“塔峰夕照”之景观,为石湾古六景之一。
宝峰塔原为文昌塔,为保佑文运昌盛而建,可事有愿违,村中文运不佳,认为和宝峰塔的阴影遮蔽了其位置有关,于是被毁于清嘉庆年间。
2016年发现其遗址,2018年在原遗址基础上建了我们现在所见的新塔。
丰宁寺、莲峰书院、高庙、陶师庙被称为石湾“四大古迹”,是明清时期石湾陶瓷鼎盛的象征。

丰宁寺和莲峰书院并肩而立于镇中二路,现与宝峰塔一并成为大雾岗森林公园的一部分。
丰宁寺是石湾唯一的佛寺,始建于明朝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至今400多年的历史。


丰宁寺马鞍式封火墙很是独特,与平时常见的镬耳式封火墙有明显的不同,甚为少见。
据说抗日战争时期,寺内佛教供奉的佛像和器具,大部分被日本侵略军掠走或破坏,好在建筑物和石雕、木雕、灰雕、陶塑等还得以保存。
丰宁寺还是清代天地会陈开反清的大本营。当年佛山人陈开率领红巾军,在石湾大雾岗揭竿起义反对满清王朝,就以丰宁寺为大本营,后陈开率义军转战粤桂,并在广西建立了“大成国”。
几年后,陈开在广西被清军俘获,至死不屈。

丰宁寺修建近百年后,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南海七堡乡绅在其侧捐建了莲峰书院。七堡,是指大江、大富、魁岗、深村、榕州、张槎、土炉,故又称“七堡莲峰书院”。

嘉庆二十年(1815)增建了奎星楼。
莲峰书院是七堡生员定期集中切磋文章、交流学问之地,后为七堡乡绅议事之所。
在陈开率领的那场轰轰烈烈的红巾军起义中,莲峰书院是红巾军起义歃血会盟和祭旗之处。
以前这一带也是石湾最兴旺的地方,这里曾为市场,设档摆卖各种物品,人们由四面八方前来采购,川流不息,因此有“莲峰昼市”的美名,是石湾古六景之一。
明清时期这一带更被四乡村民称之为“小金山”。
现在,修缮一新的“丰宁寺”和“莲峰书院”,成了大雾岗森林公园最厚重的一笔。

高庙也是位于南风古灶风景区内,建于明朝中期,因这里地势较低经常被洪水淹没,于是用大石垒高地基来建庙,所以这座庙就叫做“高庙”。
高庙跟佛山祖庙一样供奉北帝,北帝是北方水神,珠三角河网密布,常见供奉北帝的庙宇。
高庙是石湾人的烟火庙,古时香火鼎盛,本地有句俗话说:“走一圈高庙,转一个好运”,可见高庙在石湾人心目中的地位。

可惜的是,民国中期石湾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很多店铺,也把高庙的主殿烧毁了,只剩下一座偏厅。

现在重新修缮后的高庙偏厅,已经请回了北帝供奉。
陶师祖庙始建于宋末元初(约1273年),位于石湾街道辖区的水巷,当时面积只有30平方米。
后来随着石湾陶业越来越兴旺,明嘉靖七年(1528年),由陶业各行会捐资扩建,陶师祖庙迁址至石湾乡之莲子岗东麓,后其南侧先后建了“丰宁寺”和“莲峰书院”。
陶师祖庙在清朝和民国又经过了几次重修、扩建,除了庙宇外,还扩建了花园和陶业商铺,六角亭,成为陶工的娱乐场所。
石湾制陶奉祀虞舜为祖师,陶师祖庙奉祀的行业神就是虞舜。
明代时,“春秋二祭”(即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六日和八月二十二日为祖师诞,举行盛大的拜祭陶师活动)热闹非凡。
可惜的是,陶师祖庙在抗战时期毁于战火。

2005年在石湾公园内重建陶师祖庙,当年被毁的旧陶师祖庙门前的一对石狮子,现被摆放在新的陶师祖庙门前,成为唯一的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