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除了闻名遐迩的西樵山外,镇内的古村落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百西村头村秀外慧中,极有看点。

村头村位于西樵镇百西社区,距西樵山约5公里,是一个以潘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宋代末年(1279年)开村,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这段时间走了不少佛山古村落,发现挺多是宋末开村的。究其原因,南宋末年为躲避蒙古军的掳掠,北方的士民家族跟着最后一位君王的二十万军团一路南逃,在珠玑巷暂时停留后,来到河网纵横的珠江三角洲定居。
村头村的潘姓始祖也是因那段动荡的历史一路南下,最后在南海定居,古村以前被称为“百滘堡黎村凤溪乡”,因为位于古黎村北面的村头,于是被称为“村头村”。

村头村自700多年前开村以来,从一间茅房、一亩三分地开始,经过历代先祖辛勤劳作,用心经营,积累资金,并年年兴建土木,逐步成为西樵一带的名门望族,古村落规模宏大。
清代时达到鼎盛,当时村内三十多条街道成棋盘状纵横交错,古村中轴线花岗岩巷道两旁分布有130多间镬耳屋,村中有近30多间祠、庙,六口古井,商铺林立,繁荣兴旺,是当时西樵地区的商业中心,有“小广州”之称,是远近闻名的“土豪”村。
据说,那时村里男不愁娶、女不愁嫁,前来说媒的人踏破门槛,挤破头颅,都想与村头村沾亲带故,过上好日子。

经过村头村牌坊入内,只见碧绿的护村河环绕古村,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这座历史悠久的古村,我的兴趣点还是古建古巷,更何况这里还有南海规模最大的古祠堂之一的潘氏大宗祠堂。

村头村的巷道,以南北向的和恒大街为中轴线,东西两边分若干条小街, 呈鱼骨形排列。
漫步于村里巷道,整齐规一的花岗岩石板路、高耸的镬耳彰显着古村昔日的荣光;斑驳的墙面、模糊的字迹印证着岁月流逝的痕迹。


花岗岩石巷大部分保存良好,现存30多间青砖石脚镬耳大屋,祠庙中以潘氏大宗祠、文武古庙、祥斋祖祠、仲宣祖祠最能体现古代广府古建筑特色,砖雕、壁画、木雕、石雕、灰雕等手工精细,巧夺天工,栩栩如生。

潘氏大宗祠,为二进三间带左右偏殿一后楼,穿斗与抬梁瓜柱混合式木结构布局。
石雕、砖雕精美绝伦;祠堂的基脚与门口、厅堂都是花岗岩铺成,古香古色独具韵味,是南海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广府典型古祠建筑之一。

站在潘氏大宗祠前广场,旗杆夹石林立,村里科考考出2位进士、10余位举人,不得不敬佩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蕴。
游古村我喜欢有名人有故事的,这样趣味性更强更有看头。
村头村就是这样一个有名人有故事的古村落。
潘进,字健行,号思园(1767-1837),聪颖好学却多次参加科考落榜,只好放弃科考,转习律法,但也不喜欢在刑律界发展。
他目光如炬,晚年购买了珠江口上的一些沙田及其开发权,为村头村清后期至民国时期近二百年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随着沙田生意兴隆财富渐丰,他在村里定下福利分配制度,名目之多、涵盖之广,能惠及村里所有人,这是村人之幸,也羡煞旁人。

潘斯濂(1823-1880),是潘思园的亲孙子23岁时考上道光丁未科进士,与李鸿章是同一届考生,潘斯濂第30名,李鸿章第36名。
他是村头村潘氏族人中科举排名和朝中职务最高者,官至清代广东巡抚、奉天府丞兼学政。
在朝为官之时不忘家乡事务造福一方。同治时期,潘斯濂上奏力保桑园围,使桑园围岁修得以重新开展,护卫了一方百姓。
潘斯濂在村中修建了豪华的太史第,可惜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还有为民请命追修桑园围大堤的举人员外郎潘斯湖。

漫步于古村,眼前的小桥、流水、老树、古屋、古井,旧巷,共同勾勒出一幅幽静安逸的古村画卷。坐于古祠前古榕树下,细细品味古村这幽幽的古韵,静静感受古村那昔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