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冰冷到可亲,从空间浪费到宝藏乐园……广州各种“被遗忘的角落”正被唤醒
天朗气清,眼下正是出门的好时节。屋顶上踢足球、高架桥下打篮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见缝插针”地利用各种边角地、闲置地,盘活改造成居民们的运动角、生活角,改造创意不断,令人耳目一新。
桥下、街旁、地下、楼顶……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消极空间。在城市建设高速扩张的时候,它们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如今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放慢,转向存量建设时期,它们的可塑性又重新被拾起,进入公众视野。作为超大城市的广州,如何唤醒这些“被遗忘的角落”?在城市更新治理迈入精细化阶段,又该如何激活这些消极空间,构筑城市发展“金角银边”,营造市民、群众点赞的“新空间”?带着这些问题,新快报记者进行了走访。
记者走访
桥下上了“台面”
变得“可亲与可近”
俯瞰海珠区新化快速北端桥下,红蓝相间的亮色惹人注目。桥下,篮球场、网球场一应俱全,市民们在此挥洒汗水、锻炼身体。这是海珠区新化快速桥下空间改造后的样子。改造过程中,考虑到要与周边需求、功能布局等结合,这里设置了体育运动区、休闲服务区、配套停车服务区等多个服务功能区,满足滨水游客及周边市民的休闲生活需求。

■海珠区新化快速桥下空间设体育运动区。
无独有偶,海珠区环城高速土华段桥下空间,也是一处“宝藏乐园”。这里在改造过程中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健身活动需求,为此设置了体育运动区、攀岩运动区、儿童游乐区、休闲活动区等多个活动区域。儿童、年轻人和老年人各得其乐。
在超大城市治理中,如何激活城市中的消极空间始终是道精细考题。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紧缺,桥下空间的活化利用,既是空间优化的创新突破,更是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当前,广州正以“绣花功夫”,在桥下空间的高效利用中探索精细化治理新路径,让城市角落焕发共治共享的生机。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早在2015年,广州市公开发布《广州市城市道路桥梁桥下空间管理办法(试行)》征求公众意见,桥下空间的管理和利用逐步受到相关部门及广大市民的关注。2020年,《广州市市政桥梁桥底空间建设规划及技术指引》编制完成。据《指引》摸查统计,广州可使用市政桥梁桥下空间共629处。
去年,《广州市中心城区市政桥梁桥下空间及其他空间利用的优化提升探索》编制完成,进一步提出开展桥下消极空间利用现状调查,制定桥下空间活化改造工作指引,并通过试点带动,促进桥下空间从单一功能向多元活力空间转变,更好地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空间。
随着一个个桥下空间的盘活改造,这些原本“冰冷”的高架桥,变得更为“可亲与可近”,成为市民运动生活的新空间。
桥下空间上演“变形记”
展现更多可能性
除了用作运动场所,通过创意性的改造,众多长龙般的桥下空间有了更多可能性。
桥下空间成为展示岭南文化的一扇窗。珠江景观带边上的猎德大桥临江大道桥下空间通过优化慢行路径、增设活动场地,为江边游客和周边市民提供一处富有岭南文化韵味的临江缓跑路径驿站和公共休闲活动公园;同时,通过布置龙头、船桨、龙骨架、龙形座椅等龙舟文化特色雕塑,为场地增添了岭南特色韵律。

■环城高速奥体段利用有限的桥下空间建设了广州首个AGV立体停车库。
桥下空间变身便利的停车场。桥下空间具有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利用桥下空间设置停车场、公交站场等交通设施,满足周边地区停车配套和公共交通服务的需要。针对奥体中心及周边小区停车配套不足的问题,环城高速奥体段利用有限的桥下空间建设了广州首个AGV立体停车库,解决了周边停车难问题,提升了空间利用效率。
桥下空间升级为街边的“小美好”。东濠涌高架桥下空间通过桥身涂装翻新、驳岸砌块改造、灯光照明提升、公共艺术装置等品质提升工程,营造出自然、生态、开阔、富有人文气息的景观效果,成为广州老城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黄埔区香雪大道桥下空间以梅花为主题,在桥梁涂装、地面铺装、围蔽装饰等改造中融入传统文化香韵元素,展示地区文化特色,提升周边景观环境品质。
专家声音
因量大面广,改造要因类施策
“广州的这类空间比较多,问题相对而言较为突出。探讨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华南城市研究会创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新快报记者表示,广州的消极空间包括桥底、城中村、老旧小区、旧厂房、老交通设施等。这些空间对城市的影响较大,因而改造提升非常迫切。然而,改造这些空间本身除了投入必要的财力、物力外,还牵涉到多方利益、产权等问题,所以在改造时,除了政策、资金的必要支持,还需要协调解决一些社会问题,难度比较高。
在他看来,消极空间的改造要分几种情况,包括有资金、有重点项目的全面改造,微改造以及“部分拆除+微改造”的形式。其中,全面改造要有政府的支持;微改造的使用则较为常见、广泛,比如桥下空间原先杂草丛生,空间又比较大,适合美化设计后,盘活改造成活动场地等。
胡刚认为,广州消极空间种类多,改造空间大,建议因类施策采取合适的方式加以改造,“近几年的改造效果比较明显,但存在量大面广的问题,仍需久久为功。”
未来城市规划更新将更精细化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执行总建筑师冯果川表示,桥下空间的改造,实际上是对土地的复合利用。
那么,城市建设中为何会有闲置土地资源?冯果川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分析说,以前的城市规划是粗线条、大尺度的规划,比如一个城市修建一条大道,希望足够壮观,不仅仅有宽阔的道路,还有漂亮的景观带,道路两旁的建筑距离相当远。“如今随着观念的转变,土地资源更为金贵,自然空间资源需要高效利用,大家意识到原先的空间被浪费了,之前未被注意的‘边角料’,也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他说。
冯果川认为,城市的规划更新正从粗放走向精细,“以前城市规划图的比例是1:10000、1:5000、1:1000,而现在我们是用1:100、1:50的比例尺来看待我们的城市。城市规划的‘颗粒度’细化了,很多细枝末节才能被注意到。未来,这个比例尺可能会达到1:1的比例,我们的城市治理将更加精细化。”
他山之石
盘活“边角料” 这些城市这样干
立交桥下、闲置街角、楼宇天台……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总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被遗忘的角落”。随着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盘活这些“边角料”大有可为。特别是一些大城市、超大城市,人口众多,土地开发接近饱和,推动这些消极空间变成生活休闲的新空间,在更多存量土地中寻求变量,成为衡量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
新快报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各地在盘活消极空间进行了不少的探索,各具特色。例如,北京发布《北京市桥下空间利用设计导则》,指导立交桥、匝道桥、跨线桥等5类桥梁,结合市民需求“一桥一策”设计新空间。成都印发更新利用城市剩余空间打造“金角银边”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以桥下空间、街旁空间等7类剩余空间为重点,分批次打造600个示范点位。合肥提出系统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努力把零碎闲置的“边角余料”变成“金角银边”。深圳发布城市第六立面提升设计导则,多元化探索城市空间的立体复合使用,凸显深圳高密紧凑的城市空间特色。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陈慕媛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