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的石头村,
村里大多是霍、梁两姓,南宋开村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霍韬
村里最有名的人物是霍韬,霍韬明正德九年(1514年)的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与梁储、方献夫被称为“南海三阁老”,一直以来,他的传奇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

嘉靖帝
嘉靖帝朱厚熜,是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堂弟,如果武宗有子嗣,皇帝这个位子就轮不到嘉靖帝去坐。
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驾崩,因明武宗没有子嗣,朱厚熜就继承了皇位。
嘉靖帝聪慧过人,也是孝顺之人。即位不久,嘉靖帝与武宗旧臣之间展开了关于谁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嘉靖帝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的“大礼议之争”,这场刀光剑影的大辩论持续了三年多。
霍韬坚定的站在嘉靖帝的队伍当中,赞成皇帝的爸爸是父皇,而不是皇叔。他引经据典,援用古礼与当时朝中阁臣对立,支持嘉靖帝的决定,提出继统不继嗣的思想。
大礼仪之争胜利后的霍韬,意气风发回到石头村修建家庙,建书院,著家训。

现在我们站在宽阔大气的祠堂前广场,看到石头村一字排开气势恢宏的霍氏古祠建筑群,最早就是明嘉靖四年(1525)修建的,原是一组四座并列的大型建筑群落,从左至右依次为“霍勉斋公家庙”、“椿林霍公祠”、“霍氏家庙”和“霍文敏公家庙(石头书院)”。
最右边是霍氏后人捐资新建的“荫苗纪德堂”。

立于正中的“霍氏家庙”是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的一座祠堂。前殿天井建有忠孝节烈牌坊,为四柱三间冲天式石牌坊,额题为“忠孝节烈之家”和“硕辅名儒”,为明嘉靖皇帝为霍氏六世祖霍韬所题,家庙内还存有明嘉靖皇帝对霍韬的诰命石碑。

“霍勉斋公家庙”是霍韬的次子霍与瑕的家庙。霍与瑕,字勉衷,号勉斋,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的进士。

“椿林霍公祠”是二世祖霍椿林的祠堂。霍氏原贫寒,明洪武初年,二世祖椿林公以焙鸭蛋致富,人称“霍鸭氏”,为霍氏家族兴盛奠定了基础。

“霍文敏公家庙(石头书院)”, 则为霍氏族人读书之所。
据说原来霍氏祠堂有45间、书院6所、官庙4座,其中三世尚书霍公祠的故事让人感慨不已。
民间流传,霍韬因忙于公务无暇顾家,钦差大臣代天巡查时,发现身为尚书的霍韬家中无丫鬟婢女,母亲还跪地充当下人,父亲和祖父的神位也摆放简陋。
钦差回京奏明皇上后,皇上为表彰霍韬忠良,诏赠荣禄、加封尚书,还下旨按金殿形式建祠堂供奉其父亲和祖父神位,此祠堂便被命名为“三世尚书霍公祠”。
霍公祠分前祠和后祠,前低后高,共有七座,又名“七叠祠”,可惜的是在上世纪70年代被拆除。


这些宗祠建筑均为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青砖墙,精美绝伦的石雕、砖雕、灰塑、木雕等艺术,让人叹为观止。

此外村内的清代广府民居、精武楼和红色炮楼,见证着岁月的沧桑。

石头村还有一部广府地区赫赫有名的传奇家训,它就是霍韬亲手撰写的《霍渭厓家训》。
霍氏家训不同于别的家训局限于礼仪之道,其站位更高,眼界更为宽广,将国家礼仪制度融入到家族管理,对家族的生产、经商、耕读等事务进行规范,其重点在于保家,提出立家极难、败家极易的保家思想。
这部天花板级的家训横空出世后,就受到了追捧。当时,方献夫、李代问等家族学习效仿,南京郑氏、卞氏也把《家训》作为治家之用。
礼义传家的家风下,霍氏的忠义让人敬仰。
明末清初,石头村霍氏第九世子孙的霍子衡,明万历年间的举人,南明太仆卿。在清军南下,广州城被清军攻破之际,挥笔写下“忠孝节烈之家”,挂于中堂,率全家十口人投井殉国,以死明志。
霍氏满门忠烈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悲歌,感动了清顺治皇帝,赐厚葬及“满门忠烈”匾。
霍氏的忠义同样体现在现代,1938年佛山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就是在这里打响,村民们在东平河阻击日军登陆,与日军激战。
村边建有抗日纪念碑。
霍氏家族历经500年长盛不衰,被赞为“礼义传家”的典范,明天(3月29日)在石头村,将举办霍氏家庙建祠500年盛典,界时将现千人颂读《霍渭厓家训》。

西樵山四峰书院遗址
一个家族的兴盛,教育功不可没。霍韬对宗族子弟教育十分重视,他创立两个书院,一个是建于石头乡的石头书院,供家族子弟读书。一个是建于西樵山的四峰书院,是霍韬进行理学教育和宗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在这里与湛若水、方献夫读书论道。

因此霍氏家族“学霸”频出,明清两代霍氏家族考取功名的共58人,石头村霍氏成为名门望族。
即便到了今天,从繁华喧嚣的佛山城区走进石头村,欣赏恢宏的宗祠建筑,沉浸别样的家训文化,聆听百年的传奇故事,同时可以让浮燥的内心瞬间平静下来,在石头村静静体会这数百年岁月划过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