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纵贯千年古镇历史的古寺,穿越历史烟云,寻找历史印记

一池翠萍及柳生烟 2025-04-10 14:11:19

前几天去了趟仁寿寺,就念念不忘佛山最古老的经堂古寺,这天广佛地铁到普君北路B出口,步行约10分钟到达。

与普君新城一墙之隔,新建极具艺术感的佛山粤剧院侧,古老岭南寺庙风格的经堂古寺,历史与现代在此交集,繁华与幽静在此重叠,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说经堂古寺,就得从“佛山”的源头说起。

晋隆安二年(398),来自剡宾国(现克什米尔)的三藏法师达毗耶舍带了二尊铜像,来到南海季华乡,在塔坡岗讲经,始建经堂,这应该是佛山最初的宗教场所。

200多年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乡人在塔坡岗挖出三尊铜佛,乡民就在当年达毗耶舍尊者讲经时的经堂旧址建寺供佛,立“佛山”石榜,季华乡从此改名为佛山。

后几经毁建,塔坡经堂在明初因朱元璋的诏令再次被毁,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时,因塔坡岗一带已发展成商贸墟市—普君墟,民宅集聚,不宜建寺,于是将经堂寺迁建到塔坡岗南面,当年的郊区,如今的新风路原佛山市委党校内,名为“经堂古寺”。

塔坡岗旧址上建的塔庙坡

而塔坡岗经堂寺遗址在清嘉庆丙辰年(1796年)重修后原来塔坡岗的旧址上建起较小的塔坡庙,改奉道教祀东岳泰山神。

清咸丰四年(1854年),广东天地会首领佛山人陈开、佛山琼花会馆粤剧艺人李文茂,经堂寺僧人邝能为军师,在石湾大雾岗发动红巾军起义,以丰宁寺为大本营,攻占佛山后,都督府就设在经堂古寺,起义队伍迅速扩大至十多万人。

围攻广州不下,后转战广西,建立了大成国。

几年后红巾军起义失败,清政府恼羞成怒禁演粤剧,焚毁大基尾的佛山粤剧行“琼花会馆”和经堂古寺,只剩一个浮屠铁塔。

民国《佛山忠义乡志》上的《塔坡禅寺图》

清光绪三年(1877年),佛山官绅潘衍鎏、衍桐等倡议募捐重建,原华林寺方丈勤安来禅主持,四年后建成,重建了法王殿、韦陀殿、地藏殿、天王殿等17个建筑,全寺占地约20亩,僧人达500多人。

重建完工后,恰逢慈禧太后生日,勤安亲作法事为慈禧太后寿辰祝福,获太后恩赏龙藏金经和赐名“万寿塔坡古寺”,这时的经堂古寺佛教地位直线上升,应为最鼎盛期。

经堂古寺与德寿寺、仁寿寺、湖峰寺、三元寺并称为清代佛山五大丛林,规模为佛山众寺之冠。

勤安圆寂后,由于继任住持和寺僧不守法规,触犯众怒,寺内藏经、法器均被焚毁,寺内供奉的三尊小铜佛(唐代塔坡岗掘得的铜佛,即佛山之名的由来)也不知所终,从此经堂古寺日渐衰落。

至建国初期,只剩下山门头座、浮图殿、铁塔。

后经堂古寺被划入佛山地区党校就更不为人所知了。

近年在经堂古寺侧修建了佛山粤剧院,这座命运多舛的古寺继红巾军起事后再次与粤剧合体了。

所幸现山门和浮图殿已经修缮过。

大门上“经堂古寺”四字石额还是旧的,保存完好。

寺内几乎所有花岗岩石柱上均留有建寺时的题刻,弥足珍贵。

山门两侧依旧有“鹫峰”和“鹿苑”门楼及偏厅。

还有这座铸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精美铁塔也需要重点着墨。

铁塔原用以安奉宝昙舍利,铁塔原置于经堂古寺的浮图殿。

该塔属阿育王式,呈方形,高4.6 米,重近4 吨。

铁塔分为底座、塔身、塔刹三层;塔身四面均有佛龛,内有坐佛,佛龛上部铸有“释迦文佛”四字;塔刹底座四角铸有四大天王像;塔身上铸有莲瓣、力士、卷草等多种浮雕纹饰,精细完美。塔尖立一株待放的莲花,茎上有大小相轮五层。

该塔见证了明清时期佛山冶铸业的辉煌历史。

该塔现存祖庙博物馆内。

据说文革时期铁塔被砸,塔内发现一石函,里面藏有舍利子二百多颗,并伴有砗渠、玛瑙、珊瑚、宝石、珍珠、琥珀、玉石、黄金、青金、白金等十宝。

“千年古镇源塔坡”这里是佛山初地,从塔坡岗结茅讲经到经堂古寺,这座古寺纵贯了整个佛山历史,令人无比惊叹!

认识佛山,就从经堂古寺开始吧!

0 阅读:0

一池翠萍及柳生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