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德治”就是:道德教化吗?

风在校文化 2025-02-17 17:12:23

最早古文,德,指能力而不是“品行”。请牢记!一个人品行再好,也会“将熊熊一窝”,不适合做领导,德不配位!

儒家“德治”,经常性被解读成中国古代的一种治国理论。而且还是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念。其特色就是:通过道德教化来感化教育人,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稳定的目的。‌

我们不明白这些概念到底是什么人杜撰出来的,但我可以肯定的说,这些概念与儒学概念格格不入。它们完全就是儒学外衣下的偷梁换柱。

第一,孔子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句话可不是讲品德,而是讲技能。或者说工作能力。

第二,儒学是古老关于科学研究的学问,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与道学是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相对应。

道佛儒三家合一,都是关于科学研究的学问。

第三,道佛儒三家中的“道德”最原始的古老概念:

1)道,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指“科学原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指“为人处世原则”。

都是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性原理”。

2)德,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指“科学技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指“为人处世的技能”。

都是指具体工作者能力,区别在于,道学是“科研活动的技能”,儒学在于“社会实践的技能”。

3)所以,儒学十分强调“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4)这六个方面的技能,其中,第一项“礼”可不是礼貌,特指社会关系和秩序,属于“法治”范畴。具有强制性。其中的“凶礼”就是暴力执法。对一切不遵守社会秩序者通通镇压。

所以才有:孔丘杀少正卯。就是认为他扰乱社会秩序和思想秩序。

并且强调这些法治原则:从自身做起。不仅仅只是“法施与人”。

正是因为,遵守社会秩序,在儒家文化中被强调从“为人处世的六种技能之一”。

“以身作则”遵守社会法纪逐步成为一个人的“道德规范”,又逐步显化成“品行高尚”,最后定格在“道德感化”的人品好。

5)这六项技能,其中包括“方田栗布=田地和庄稼收成中的算计”、“商功=商务能力的算计”和“均输盈朒=投资学方面的算计”。也就是现代概念中的“发展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等规划。

可惜的是,儒学思想被一些侏儒症患者,逐步矮化成:亲和嘴脸的品行高尚的感化者。失去“外儒内法”的本质。更不懂为何儒学中有一大堆“理学家”。

而,所谓的“理学家”其实就是现代“科学家”。

想象一下,科学家怎么可能“提倡道德感化”这些唯心思想?

第四,儒学中:道德,特指一个人对事物原理或者说原则的把控能力,以及他本人社会实践的工作能力。

即具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

这些都是科学做人做事的要求,根本与“一个人不得罪人,好好先生的品行”风马牛不相及。更不是一个人“洁身自好”对他人的关怀。

而是真实带领大家发家致富的“能力展现”。甚至于包括带领大家发家致富后对“个人得利”的肯定。

这里,儒家文化很好平衡了官员为富一方和贪腐受惠之间的关系:鼓励官员通过带动地方经济获得个人收入提成,但不是贪污腐化。

现代“高薪养廉”已经初具这种概念,但离儒学思想相距很远,“高薪养廉”并不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甚至于“鲤鱼抢食”会淘汰真正干事的官员。

这才是真正的儒家“德治”。而不是历史侏儒胡乱解读的“清官治理”。

想象一下,一个自己都不想富裕的官员又怎么会把民众利益放心上。但如果当地收入总量0.1%属于官员,又会怎样?

可惜的是千百年来,治理国家的人都不是“理学家(科学家)”,而是一些侏儒症患者。他们连儒学皮毛都不懂。仅仅只是一些趋炎附势的帝王奴仆而已。把“礼”当成了“礼节”而不是秩序。精力全部在“繁文缛节”上而不是在社会秩序上。

【孔子原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原文奥义译文】

作为管理社会人员,如果不研究工作技能,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思想激励民众,对逻辑推论不能涉猎,自己不擅长的方面不能改进,是我们担心的人员,也是应该逐步被淘汰的人员。

【原文奥义整理】

地方官员,要为任一方带领大家发家致富,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包括:发展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鼓励激励民众奋发向上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改造自己短板的能力。否则应该被淘汰。

第五,注释:这些能力有效提升最好方法,与个人收入挂钩。

请不要想当然理解以下概念:

①义=逻辑思维。并不是“道义担当”。

②修=修行=科研活动。并不是“完善人格”。

0 阅读:10

风在校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