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传统山水画,会发现一个事实。如果一个画家没临仿过董源作品,那他的实力会受到质疑。也许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别着急分析一下就懂了。明末董其昌把山水画分为南北两宗,董源是南宗鼻祖,李思训是北宗之祖。董其昌的划分方法有点儿令人迷惑,过于笼统缺乏理论依据。他相当于按照画家身份进行区分绘画风格。
如果按照董其昌的观点理解山水画,很容易会形成片面认知。比如文人士大夫画江南山水肯定是南宗技法。那么文人士大夫画北方山水,披麻皴、刮铁皴、马牙皴都运用一遍,还算南宗山水画吗?其实,学习山水画未必要被南北宗论束缚创作思想。只要是传统技法中的精华部分,都可以认真学习。故此,无论是南北宗画家都可以临仿董源作品。表现出自然山水平淡天真、生动鲜活的一面。

高岑 仿董源山水
清代是仿古山水画的创作高峰期,只不过很多画家未必可以成功临仿董源山水。究其原因,缺少了观察自然和生活体会。当画家把全部精力放在复制笔墨技法之上,作品会失去灵秀之气。高岑生活在清初,他是金陵画派的名家。他喜欢画金陵附近的山水景色,作品带有一些写生特点。
哪怕他有观察自然山水的经历,也没有画出天然美。他更多借助构图,突出山水画的自然特征。在笔墨处理上,他用笔相对较实,少了枯湿浓淡多种变化。画中山石看上去不够厚重,缺少了湿笔淡墨带来的微妙变化。看他画的仿董源山水,更像是描绘盆景山石,而不是自然中的大山。

顾大申 仿董源山水
再看顾大申创作的《仿董源山水》,还不如高岑。很明显,他把画谱中的山石树法直接搬到画面中来。整幅画看上去工整细腻,其实很多笔墨处理都是无效的。古人说,石分三面。三面并非是指石头只有三个面,强调自然山石是立体的、有硬度、有肌理的。顾大申把披麻皴简单理解为线条排列,说得夸张一点他不是画山石纹理,而是画一组又一组的重复线条。
他把自然景色彻底画出了平面的感觉,没有阴阳变化,没有开合变化,没有墨色变法,没有用笔的提按顿挫。

王时敏 仿董源山水
对比王时敏的《仿董源山水》就会发现,他在山石表面留出了阴阳。而且按照山势走向进行安排。枯笔淡墨形成虚淡效果,好像山中有烟岚雾霭。画披麻皴的时候,他会偶尔把毛笔拎起来,形成枯笔皴擦纹理。
将顾大申和王时敏的作品对比欣赏,很明显王时敏对董源山水风格的理解是正确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王时敏画作就是完美的了。他同样犯了一个问题,画中山水构图显得过于生硬,一看就是精心布置的景色。缺乏自然神趣的布置,往往让会出现重复的细节,让画面显得生硬。

顾麟士 仿董北苑山水
清末、近代画家在仿董源山水的时候,为了弥补技法上的问题,常常采用色墨并重的手法。某种程度上简化了董源技法的创作难度。这种方法是否合适,那就见仁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