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德军靠“莽”打赢的斯摩棱斯克战役

悠然历史 2021-01-19 18:02:13

在完成明斯克周边的包围圈之后,德国步兵留下来清理残存的苏联士兵,而霍特和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却没有留下来跟着步兵一起清理苏军,而是继续向东前进,最终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红色巨熊的首都——莫斯科。

只不过在攻击莫斯科之前,霍特他们还要先拿下挡在莫斯科和明斯克之间的斯摩棱斯克,这样才能打开莫斯科的门户。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斯摩棱斯克。

这个斯摩棱斯克是苏联西部重要的一个交通枢纽,西边靠近白俄罗斯,东北边不到400公里就是莫斯科,连接莫斯科、明斯克两地的铁路和公路都从这里经过。

可以说,但凡有人想从西边陆上攻击莫斯科,就是必须要先拿下斯摩棱斯克,否则后续补给就跟不上,跟我们在解放战争中想要消灭盘踞在南方国民党军就要先渡过长江是同一个道理,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的时候也是现在斯摩棱斯克和俄军打了一仗,之后才得以进入莫斯科。

现在,德军也打算占领这里,好进一步进攻莫斯科。

7月初,霍特和古德里安的部队推进到了第聂伯河、别列津纳河和西德维纳河一线,兵临斯摩棱斯克城下,进行了短暂的休整。

趁着这段时间,德军各部队一方面给坦克补充燃料、更换破损零部件,一方面好好想了想该怎么占领斯摩棱斯克。

最终德军想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现在德军想要攻占斯摩棱斯克,单靠一个“莽”字就够了。

也就是说不玩什么围魏救赵、调虎离山这些花招,直接选中全部单位压上去就好了!

可不要以为德军高层都是莽夫,不知道用计谋,主要是当时那种情况一个劲的往前莽就是最好的打法。

让我们来看一看当时的局势。

由于在明斯克战役的惨败,使得苏军目前守卫斯摩棱斯克的兵力相当匮乏,为了守卫斯摩棱斯克,铁木辛哥紧急从战略总预备队中抽调22、19、20、16、21集团军来增援斯摩棱斯克,同时把四个在前线几乎遭遇毁灭性打击的集团军撤到后方修整补充。

到了7月9日的时候,铁木辛哥手里的兵力包括49个步兵师、6个摩托化师、11个坦克师和两个空降旅,总兵力为57万人。

只不过这些部队很多都是临时组建的,严重缺乏武器装备很多师的武器装备只有标准编制的10%~30%,而铁木辛哥手里能够使用的坦克也只有200多辆,战机数量也很少,差不多只有370架可用。

更要命的是,就这点兵力到战斗开始时都未能完成集结,铁木辛哥能用来防御第聂伯河中游、西德维纳河的部队只有37个师,其中还有4个师是德军在7月10日发动进攻时才从火车上下来的。

而反观德军。

由于明斯克战役的胜利,德军高层确定他们对苏联在战前的有生力量造成巨大的打击,不管是谁也不可能在遭遇这么大的打击之后,短短几天内就可以恢复元气,就像哈尔德当时说的:“他们(指苏军)后方已经空虚,又没有预备队,因此根本守不住他们的防线”。

同时,德国还在兵力上有着绝对的优势。

在德军看来,守在斯摩棱斯克的苏军顶多也就11个师,而中央集团军群下属部队加起来足足有60个师,其中还有9个装甲师和7个摩托化步兵师,再加上德国空军此时又牢牢掌握着制空权,怕个锤子!

所以,就算此时在明斯克还未被消灭的苏军牵制了中央集团军群30个师的兵力,德军还是有29个师可以参与对斯摩棱斯克的进攻,而德军的装甲师和摩托化师更是全部到位。

在这种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莽就对了!

于是德军决定在7月10日就发动对斯摩棱斯克的进攻,根本不等后续的步兵部队。

具体的部署还是和明斯克战役一样,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将从斯摩棱斯克的南方发起进攻,而霍特的第三装甲集群将从斯摩棱斯克的北边发起进攻,用德军擅长的钳形攻势来合围斯摩棱斯克地区的苏军。

正如德军预料的那样,攻占斯摩棱斯克的战斗从一开始就无比顺利。

德军先是在己方炮兵、轰炸机的配合之下强渡了第聂伯河,随后便浩浩荡荡的往苏军腹地杀去,直扑普罗波伊斯克—罗斯拉夫利公路,叶利尼亚,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公路,韦利日和波洛茨克这五个地点。

只要这五个地点拿下,在斯摩棱斯克城区及其周围的苏军基本上就又陷入了德军的口袋阵,到时斯摩棱斯克地区以内的苏军不死也得脱层皮。

就在德军装甲部队疯狂向苏联内部莽冲的时候,苏军受不了了。

本来当时防御斯摩棱斯克的苏军就缺乏准备、兵力不足,如今德国又在全面优势的情况下莽了过来,怎么能挡得住?

当即溃败。

很多苏联部队甚至前脚刚下火车,还没来得及集结,后脚就跟冲过来的德国坦克交上火了,慌乱之中结果被德军空地协同战术打的鼻青脸肿、溃不成军。

举个例子,斯摩棱斯克战役时候,科涅夫元帅奉命指挥第19集团军阻击德军东进。可他的部队刚刚下火车就迎面撞上了德国第39摩托化军,双方开始交战,不久之后,德军叫来了自己的轰炸机群,苏联第19集团军遭遇重创,在一片混乱中向斯摩棱斯克方向撤退。

正所谓兵败如山倒,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兵败的一方其实很难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德军发动这么大的攻势,怎么可能瞒得过苏联统帅部的眼睛,7月12日,也就是德军发起进攻之后的第三天,朱可夫就命令在斯摩棱斯克地区的守军对面前的德军发起反击。第二天,也就是7月13日,苏军以第16、19和第20集团军从正面对面前的德军发动猛烈反击,结果由于各部队之间缺乏足够的配合,这次反击又很快被德军所摧毁。

没办法,实力摆在这里的,历史已经无数次的证明了这一点,管你项羽、关羽、拿破仑、曼施坦因有多强,照样敌不过占据绝对优势的敌军。

倒是在南线发起反击的苏联第21集团军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由于苏联第21集团军对古德里安的侧翼发起了攻击,为了防止被苏军切断侧翼,德军高层专门从第2集团军调来了两个步兵军以掩护古德里安的侧翼,还派出了第二航空军全力支援,这才挡住了苏联第21集团军的攻击。

正是斯摩棱斯克战役中,苏军首次动用了“喀秋莎”火箭炮,德军之前对这种武器一无所知

虽然没能挡住古德里安,只不过苏军的这次反击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正是在第21集团军的掩护之下,此前被已被德军合围的苏联第13集团军才得以逃出包围圈,同时第21集团军的阻击还大大迟滞了德军步兵的推进速度。

7月15日,古德里安的部队占领了斯摩棱斯克南部的老城区,随后德国步兵开始攻占整座城市。

7月13日为了避免斯摩棱斯克的苏军逃出包围圈,霍特放弃了进攻莫斯科的计划,转而向南,配合古德里安歼灭盘踞在斯摩棱斯克地区的苏军部队。

7月16日,霍特的部队占领了斯摩棱斯克以东约50公里处的亚尔采沃,切断了苏联第16、20这两个集团军后方的唯一交通线,把这两个集团军逼入了半包围的状态。

不久之后,霍特继续南下,配合古德里安一起进攻斯摩棱斯克,到此为止德军装甲部队已经向东推进了200公里,苏联的三个集团军被德军孤立,眼看命悬一线。

就这样,德军靠着一个“莽”字就又把斯摩棱斯克地区的守军逼入了绝境。

只不过在最后的时刻却突然发生了变故。

为了早点占领莫斯科,古德里安没有派部队去跟霍特会合,以切断斯摩棱斯克地区的苏军撤退的最后一条退路,就在古德里安在7月20日占领叶利尼亚的时候,包围圈里的这三个集团军就从古德里安留下的缺口中跳出了包围圈。

可即便如此,在德军的一个劲往前莽的迅猛攻势下,防御斯摩棱斯克地区的苏军照样损失惨重,很久之后才得以恢复元气。

而由于后勤补给困难,害怕德军再继续前进会遭遇苏军重兵反击,以至于得不偿失,希特勒在7月19日下达了第33号训令,命令德国装甲部队不再往莫斯科继续进攻,而是阻击包围圈里的苏军撤退,配合步兵彻底消灭他们。

虽然古德里安对此颇为不满,但由于希特勒和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都认为此时已经到了非休息不可的地步了,于是强令前线将领按照命令行事,于是德军的装甲部队不再继续向前推进,而是回过头来消灭在包围圈内部的苏军。

由于包围圈内部的苏军抵抗顽强,再加上铁木辛哥在叶利尼亚对德军发动猛烈反击,所以直到8月5日德军才宣布完全肃清了包围在斯摩棱斯克的苏军,俘虏31万苏军,缴获或摧毁坦克3205辆,3120门火炮和大量军需物资,

回顾斯摩棱斯克战役,很容易发现德军在这场战役中贯穿全局的就是一个“莽”字:

我知道你前期损失惨重,我也知道你预备部队没能赶到前线,况且这个时候我军还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敌弱我强,所以这个时候不管后续步兵什么时候跟上来、直接打过去就是最好的战术。

就这样,德军赢得了1941年斯摩棱斯克战役的胜利。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想了解二战德军在战略、战术层面更多的知识,可以关注我!

2 阅读: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