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花:双枪黄八妹的江湖、抗战与迷途

火耀西南 2025-03-20 04:14:53

文/编辑:nirvana

历史上或文学影视作品中,使用双枪的人物通常给人留下武艺高强、形象英武的印象,双枪李向阳、双枪陆文龙、双枪将董平,光双枪老太婆就有两个,陈联诗和赵洪文国。

额。。。有人说那川军还被人叫双枪将呢,大哥,川军也很猛的其实,而且那个双枪是长烟杆不是鸦片烟枪哈。

那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另一个双枪传奇——双枪黄八妹。

黄八妹,闺名黄翠云,后来叫黄百器,她这个八妹的名字很特别,不是因为她在家行八,而是她小时候眉毛像八字,在面相学上说八字眉的人通常性格柔和,不喜欢争执,适合从事需要耐心与细心的工作,比如教育、服务行业、护理或公益慈善领域。

黄八妹这个名字的说法有两种,一种确实说她在家行八,所以乳名八妹,但是据金山文史中仁夫 俊均在其编者按中所言,其父是入赘黄家,因此真名失传,只有外号叫“小拨陀”,其母黄秀珠,小名三宝,二人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叫黄汉雄,女儿就是黄八妹。

同样在丁惠琳所著《黄八妹的机关床及其人其事》中也只记录了黄八妹的弟弟叫黄汉雄。

当时金山文史编辑部正是为了核正史实,然后由专人会同公安局有关同志,通过知情人的回忆座谈,遍查史料,考订核对,才整理成文的,所以我还是愿意相信这个说法。

但是你看黄八妹老家金山县扶王埭镇上染坊做工的丁惠琳,是这么回忆“双枪黄八妹”的:

“她身高一米五六,粗皮黑脸,身体粗壮,面对这批听训话的兵,她一开口没有一句客气话,板着脸,开口就骂这批兵“入你妈的,你们这批操囡胞。。。”

所以你看,黄八妹是一个非常豪爽霸气的性格,那么问题来了,网上现在流传着一张黄八妹的照片,非常文静漂亮,我最先以为是确实年龄大了可能身材走样了,再说常年刀口舔血的日子,可能人就越来越凶了,结果仔细一查,原来那张照片其实不是黄八妹,而是另一名被叫做双枪老太婆的陈联诗。

而且黄八妹也不是双枪老婆婆,她抗日战争时期才三十多岁。。。

我们继续说黄八妹,黄八妹的家庭在当地还算过得去,他的母亲在当地开设小酒馆,父亲除了贩卖私盐还在店内开赌台,抽头聚赌。

黄八妹自小是许了人家的,给人做童养媳,但是我们刚才说了,黄八妹这性格从小就是个火爆脾气,好勇斗狠,最后对方估计也怕家里招来一个凶神恶煞,也就和黄家解了婚约。

回家后的黄八妹不久就开始和他父亲贩卖私盐起来了。

黄八妹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出生的,他开始和他父亲贩私盐的时候也就十二三岁,民国初年的时候,外面都不太平。

再说你像贩私盐的盐枭都是什么王仙芝啊、什么程咬金啊,什么混江龙李俊啊,不然真干不了这个行当。

那黄八妹的父亲肯定也是很彪悍的,所以对黄八妹的教育肯定也是武力培养,那时已经不流行冷兵器了,贩私盐的都有枪。

所以黄父就开始教黄八妹练枪法,有些人确实生来就是干这个的,黄八妹练了没多久,就练得弹无虚发,到她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很熟练的使用双枪了,于是双枪黄八妹的名声就是这么喊起来的。

十七岁那年,私盐贩子黄八妹嫁给了当地盐警袁三麻子,也不知道这两人怎么就搞到一起了,但是两人婚后性格明显不合,从吵架,发展到打架,从打架发展到双方掏枪,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一拍两散,黄八妹带着几个私盐贩子去太湖闯荡去了。

黄八妹仗义疏财,身边确实有那么一帮死党,当时还发生过有一年除夕,他们的私盐被缉私警察收缴,一般私盐贩子可能也就是自认倒霉了。

谁知当他们回家路过江浙界河的时候,看到一艘缉私船上几个盐警在吃饭,黄八妹居然带着这些盐贩悄悄靠近,打死了这几个盐警,抢了枪和钱回家过年去了。

所以你看,这件事突出两个问题,第一是黄八妹确实是比较狠的,第二,黄八妹的报复心还是非常强的。

1930年,在江湖上有了名头的黄八妹拜了太湖帮盐贩头目李大汉子为老头子,老头子是青帮里面的说法,以前我们说到过青帮大佬张锦湖,他也是老头子,相当于袍哥里面的舵把子。

这下门路就更宽了,最先在平湖和南桥一带活动,后来范围逐渐扩展到了昆山、苏州等太湖地区。

但是你强还有人比你更强,当年太湖上水匪是相当猖獗的,所以她还是有几次吃亏被抢的经历,黄八妹明显感觉到了势单力薄,于是和太湖上活跃于沪浙一带的传奇绿林人物徐书生,也就是著名的“太保阿书”搭上了关系,并嫁给了他。

这下黄八妹就变成了双职业,白天贩卖私盐,晚上参加打劫活动。

“太保阿书”经历其实也相当传奇,有机会我们单独说说他,他当年曾因为绑架法国驻沪领事秘书樊尔谛一事更令其名噪一时。

后来在1931年,“太保阿书”被人出卖,在上海被抓后被斩首,当时黄八妹躲到了奉贤乡下去了,但是不久还是被抓获归案,被关押在镇江监狱三年之久。

最后还是黄八妹的母亲通过南桥镇头面人物李天民及其李的姐夫也就是当时的奉贤县公安队筹备主任沈梦莲的关系,得以保释出狱。

黄八妹出狱后,就住在了李天民家,并且拜李母为寄娘。

于是,李母又将自己的茶楼交给黄八妹经营,并于1935年在李母的介绍下,嫁给了乡绅姚忠修做妾。

如果是写一般的江湖儿女,那这个故事基本上就结束了,然而黄八妹的人生却在两年后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谱写了非常辉煌的一段传奇往事。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军在金山卫登陆,金山、奉贤相继沦陷,日本军机军舰又不断狂轰滥炸周围市镇,百姓伤亡巨大。

中国军队奋起抗战,黄八妹也感觉到了一个中国人该有的责任感,她将自己多年积蓄拿出来,买了枪又聚集了十几个自己当年的金兰姐妹,开始袭击那些零散的日寇。

但是由于买来的枪质量太差,经常卡壳甚至炸膛,极大地削弱了队伍的战斗力,于是黄八妹想到了要去搞些好枪。

黄八妹见杜月笙这件事情很传奇,所以版本很多,但是我觉得最大的可能还是当时利用了同为青帮的关系。

杜月笙这人八面玲珑,当然黄八妹在江湖上也有些小名声,这些杜应该略有知晓。

待到二人一见面,杜月笙一看,好家伙,这阿姐膀子比我腰还粗,一看确实是个干大事的。

杜当时还有个身份,就是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主席团成员兼募捐委员会主任,正在收罗人搞“淞沪别动总队”,于是满口答应,枪的事情好说,而且极力拉拢黄八妹加入自己的队伍。

黄八妹满口答应了下来,杜月笙也很快将一批先进武器转给了黄八妹,靠着这些武器,黄八妹如虎添翼,多次在乡间猎杀小股日军。

淞沪会战后,日军不再局限于占领沿海地区,而是向整个中国腹地发起全面进攻。

华北、华中、华南多线开战,中国抗战进入最艰难的阶段。

1938年夏,湘军何键部的国民革命军第62师开赴开赴浙江平湖、乍浦、澈浦、海盐一线布防,收编金山、平湖一带沦陷区的杂牌武装,这其中就有平湖的谢友胜以及黄八妹这些地方武装。

随后,谢黄二人将队伍合二为一,成立了“江南挺进总部第三纵队”,不久二人又结为夫妇,队伍扩展到了一千多人枪,对日寇展开游击战。

你想,一个女人在抗日已经很值得让人尊敬了,这个女人还坚持在杀敌的一线,就更加传奇了,关键是她还能使双枪,神出鬼没,那当然是越传越神奇,什么飞檐走壁,什么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等等传说都来了。

这期间,黄八妹确实做了很多令很多人佩服的事情来,比如诱杀日军驻乍浦守备队长米山、伏击下乡抢西瓜的日军,在武康上柏一带一次性歼灭几十名日军,在嘉兴芦头歼灭日军五六十人,还击沉日军汽轮两艘,缴获数十支枪支。

她的出色表现也让她得到了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的接见,称赞其是“抗日女杰”、“巾帼英雄”。不久,黄八妹升至少校军衔。

1939年,黄八妹的部队受特务大队节制,谁知发生了上峰叛变投敌的事情,黄八妹拒绝投降,率部突出重围后撤至西天目山。

1941年谢友胜被浙江省政府委任为平湖县自卫大队长,黄八妹被委任为浙江第十区突击大队少校大队长,随平湖县长张木舟重返平湖,开展反“清乡”的斗争。

1944年开始,日寇已经是强弩之末,黄部派出短枪队攻入金丝娘桥等日伪据点,并处决了一批罪大恶极的日伪人员。

当然,黄八妹名声在外,也被日寇给惦记上了,就在1945年6月,日军派出两百多骑兵前来偷袭,打得黄八妹措手不及,不得不跳入河中躲藏,幸好其水性甚嘉,又得一采菱老人相助,将其藏于一木桶中,避免了倒在胜利前夜。

黄八妹在抗日战争中,算得上是打满全场,她从战前的江湖豪杰,成长为带兵抗日的少校军官,经历无数血战,九死一生,却始终不屈不挠。

1945年,当抗战胜利的钟声敲响时,她已在枪林弹雨中奋战了整整八年。

战后,黄八妹接受采访时说过这么一段话:

八年当中我们没走过大路,大路上都是日本人。我们完全走的山路、田埂。

有一次三天三夜我爬了十七道水,平湖这一带全是河滨啊!

受伤、生病、给敌人包围,八年中我没安静地睡过几天。

还有我的女队员,她们也都能吃苦,如果没有她们的情报工作,我们真是不知从何下手。

她们牺牲了好一些……

黄八妹(右)与蒋经国妻子(中)蒋方良合影

在抗战胜利后,黄八妹卸甲归乡,进入政商两界,先任平湖县参议员,丈夫谢友胜则出任乍浦镇镇长,二人势力迅速扩张。

她在乍浦、平湖一带开设多家商号,广招门生,积累大量财富,成为地方富商。

1948年,黄八妹在接受《新光日报》采访时声称自己过去杀心太重,现在已经是在吃斋念佛了。

然而,就在当年,随着国民党军队在内战中节节败退,一纸委任状却让黄八妹又一次出现在了人们面前。

她被提升为了上校军衔,并被委任为了“江浙沿海游击纵队司令”。黄八妹就这样走入了另一条不归路。

黄八妹接受任务后,立刻开始在平湖、嘉兴、海盐一带召集旧部,重新组建了一支300多人的武装队伍,分为四个支队和一个特务大队。

但当时的局势已经非常明朗,解放军的进攻势如破竹,国民党已经无力回天。

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

1949年5月,上海战役爆发,解放军势不可挡,江浙一带的国民党军队纷纷溃败。

眼见局势不妙,黄八妹只好带着残部,乘船逃往洋山岛,收集溃兵,试图依靠岛屿作为据点,继续抵抗。

到了洋山岛后,黄八妹开始控制当地百姓,实行军事管制,封锁海岛。

她在东平、新官、钥匙、小煤四个港口设立了检查站,严格盘查进出岛屿的船只和人员,甚至限制渔民的自由,生怕有人向解放军提供情报。

此外,她还派出武装船只在附近海域巡逻,对往来的商船进行拦截,甚至抢劫,掠夺粮食和物资,岛上的百姓苦不堪言。

在岛上,黄八妹的部队还打着“肃奸”的旗号,对老百姓进行镇压。

1949年冬,大洋山小煤村的村民毛阿根,因为从宁波带回几袋大米,被怀疑“通共”,结果直接被枪杀。

同年年底,一支游击队潜入小洋山,但因为情报泄露,三名游击队员被黄八妹的手下抓住,最终全部遭到处决。

尽管局势越来越紧张,黄八妹仍然幻想能靠国民党的支持守住阵地,甚至反攻大陆。

1949年8月,蒋经国亲自乘船来到洋山岛,与黄八妹会晤,鼓励她继续抵抗解放军。

蒋经国承诺,国民党会提供武器和粮食,并派遣船只协助她作战。

然而,这些承诺最终都只是空话,真正的支援并没有到来,而我军的攻势却越来越强。

黄八妹没有等到援军,等来的却是解放军的围剿。

1950年5月,解放军开始发起解放嵊泗列岛的战役,逐步向洋山岛逼近。

黄八妹派驻滩济岛的部队首先被解放军全歼,舟山、岱山相继解放,整个东海战局已经彻底逆转。

黄八妹眼见大势已去,赶紧缩编残部,将人马撤往枸杞岛,试图负隅顽抗。

然而,面对解放军的强大攻势,这种挣扎已经没有意义。

1950年6月,黄八妹彻底绝望,她知道守不住了,便偷偷带着心腹手下乘船逃往大陈岛。

她的残部则留守枸杞岛,继续抵抗。

1950年7月10日,嵊泗全境解放,泗礁岛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

但不到一个月,1950年7月,解放军彻底解放嵊泗列岛,黄八妹的最后一支队伍被全歼,她苦心经营的武装宣告覆灭。

黄八妹逃往大陈岛后,这座位于浙江沿海的小岛,成了国民党溃败势力的最后避难所之一。

当时,大陈岛上驻扎着残余的国民党海军、游击队和地方武装,靠着台湾方面的补给苦苦支撑,试图继续在东南沿海制造骚扰,阻碍我解放军的完全接管。

在大陈岛,她不再是指挥作战的司令,而是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中华妇女反共抗俄联合总会大陈分会主任委员”,负责组织妇女活动,并协助安置撤退到大陈的难民。

然而,当时的大陈岛局势极为艰难,物资匮乏,百姓生活困苦,驻军更是仅能依靠台湾的补给勉强维持,黄八妹的实际影响力远不如从前。

1955年大陈岛国民党军队撤离场景

1955年,解放军即将展开大陈岛战役,国民党为避免全军覆没,提前组织了大规模撤退,在美军的协助下,将驻军及岛上居民全部迁往台湾,黄八妹也随之撤离。

由于她在撤退行动中表现积极,被认为“协助大陈转进有功”,受到了蒋介石夫妇的嘉奖。

这已是她人生最后的高光时刻。

到了台湾后,她逐渐淡出政坛,辗转一生,我们又回到八字眉的话题上来了,就像我们开篇所言,这类人适合从事需要耐心与细心的工作,比如教育、服务行业、护理或公益慈善领域。

黄八妹果真先是在华兴育幼院工作,随后在新店大坪林创办“大陈义胞妇女技工合作社”,帮助从大陈岛撤退来的妇女学习手艺,维持生计。

曾经驰骋战场、叱咤风云的“双枪女杰”,最终归于平凡,远离了枪炮与权力,静静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1982年6月24日,黄八妹因病去世,终年77岁,八年后,黄八妹得以移灵故土,与丈夫谢友生合葬于乍浦“九龙山公墓”。

结语

黄八妹的故事,我是在十几年前在嵊泗、枸杞岛去旅游那次听当地一位老哥说了个大概,但是最近查了些资料,发现他说的远没那么完整。

黄八妹确实是那个大时代的江湖儿女的一个很有典型性的缩影。

她的一生横跨了清末、民国、抗战、内战,曾是抗日巾帼英雄,也曾站在历史的对立面,最终随国民党的失败走向落寞,在异乡度过余生,成为那个风云变幻时代中的一抹注定消散的影子。

她从江湖中闯荡而来,在抗战烽火里成为英雄,最终又被历史的巨浪推向了另一条道路。

她的枪声曾在江南水乡回荡,她的名字曾让敌人闻风丧胆,可时代不再需要这样的刀光剑影,曾经的英雄,最终成了历史的过客。

她的一生,从金山卫的河港,到太湖的浪潮,从淞沪的硝烟,到洋山岛的残阳,一步步走向了漂泊的宿命。

曾经她手握双枪,与命运抗争,可在更庞大的时代车轮下,她也不过是被裹挟前行的浪花,起起伏伏,终究落入无人问津的角落。

多年之后,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或许还会想起那个枪法如神的双枪女杰,记得她曾带兵杀敌,记得她曾在乱世中求生。

可历史的评判不会因个人意志而改变,英雄也好,失败者也罢,最终都化作一抔黄土,被时间埋葬。

她的一生,被枪火点燃,也被枪火吞噬。

枪花闪烁,她的命运随之改变。

从江湖女豪,到抗日巾帼,再到历史的边缘人,每一次枪响,都是她人生的一次抉择。

最终

枪花熄灭

她也归于沉寂。。。

参考文献:

仁夫 俊钧:黄八妹

马腾江整理:记黄八妹抗日时期二三事

杨晓:双枪黄八妹在海岛活动情况

丁惠琳:黄八妹的机关床及其人其事

朱少伟:老上海逸闻

安娥传:采访黄八妹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