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笔者介绍了贵阳苗族如何在元、明朝廷步步紧逼之下,是如何一步一步从贵阳迁往苗岭高坡。
本期,笔者写写东苗起义的故事,经过东苗之战,朝廷成功开辟苗疆生界,但苗族同胞十室九空,干把珠最终被俘,北京就义......
一、干把珠东苗起义
01.明廷与东苗的博弈
明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调北征南,朝廷沿湖广—贵州—云南官驿一线设置卫所,重兵驻守;经过八十余年,明廷卫所从主要官驿一线由线状逐渐往周边扩展,直抵“苗疆生界”。
贵阳区域苗族历史上也称为“东苗”,包括北起贵阳修文、息烽县,西起清镇市,东至福泉、麻江县,南至都匀的广大区域。
至明天顺时期,朝廷势力以及依靠朝廷的土司势力不断向苗疆渗透,东苗生界只剩下最后的高山台地——贵阳高坡草原和黔南龙里大草原。
朝廷势力想进一步开辟苗疆生界,从而获得贵阳城安全、土地、牧马场以及人力、赋税、杂役等诸多好处(当然还包括各级官员的乌纱帽);而苗民同胞自然不想让外部势力“染指”苗疆,强烈想保留住苗族同胞的最后一块“净土”!
02.东苗之战原因分析
明正统十四年(1449),志大才疏的英宗朱祁镇效仿曾祖父朱棣御驾亲征蒙古,结果“土木堡之变”惨败被俘;八年后,“夺门之变”爆发,代宗朱祁钰被废,英宗成功复位,改元“天顺”。
天顺元年(1457),贵州镇守太监阮让等官员上奏朝廷:高坡大旱,苗族贼首干把珠带领苗民下山抢掠,攻破都匀府,劫持官府粮食。
阮让在奏章中建议朝廷:东苗为贵州诸苗之首,仰仗苗岭高坡天险,僭号称王,如果能够平定东苗,则贵州苗族咸服。
复位成功的英宗,想起“土木堡”之耻,再攻打蒙古以雪前耻自然万万不敢,如果西南再失守,肯定会毫无疑问归入昏聩之君了。
如果能够平定“东苗之乱”,英宗的复辟就能坐得稳;平定不了东苗再丢了贵州,英宗的皇位未必能够坐得稳,甚至下场会比代宗更惨。于是,下旨平叛“东苗之乱”。
其实我是不大相信阮让等官员的说辞的,原因无它,东苗与朝廷在贵州的力量相比,实在是悬殊太大了,如果不是官逼民反,哪个首领会拿全族的性命去冒险呢?
笔者假设一个版本:都匀府的官僚/地主阶级(或者土司)与龙里大草原的东苗发生了土地纠纷,都匀府官员在收到好处后护短,引起“民变”;都匀卫出面镇压,冲突加剧,于是都匀卫、府上报贵州都司、布政司,苗民叛乱;贵州都司、布政司一直想开辟苗岭高坡苗疆生界,自然不会错过如此“天赐良机”,于是调兵平叛;东苗首领干把珠等人眼见朝廷兵临在即,干脆抢先动手,攻陷了都匀府,然后被“坐实”了叛乱。
垄断了与朝廷沟通话语权的阮让等官员,自然会略过前期引起民变的原因,改之为苗岭高坡大旱,苗民为躲避饥荒攻破都匀府抢夺粮食。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真实情况已无从考证;但阮让等人的说辞,我是不大相信的,本来就是自己想方设法开辟苗疆,还非说是人家叛乱抢粮。
03.东苗外围之战
干把珠为高坡苗族首领,“干把珠”为苗语音译,当时贵州官员也把“干把珠”贬称为“干巴猪”。
天顺元年(1457),干把珠等人在贵阳最高峰皇帝坡巨石阵前商议,最后决定奋起一战。
天顺二年(1458),干把珠组织龙里、新添(今贵定)、八番(今惠水)、平越(今福泉)等地数万苗民,攻破了都匀卫,然后顺势北上,一路攻破新添卫(今贵定)、龙里卫,兵峰直抵贵阳城下。
苗岭高坡草原、龙里大草原为天然优质牧马场,所以苗民义军以骑兵为主,而朝廷卫所半耕半战,本地少量的马匹还得往北输送,所以是以步兵为主。
步兵遇到骑兵,况且苗民骁勇善战,机动性强,处处又有苗寨响应,贵州朝廷势力被打得一败涂地,不过苗民也攻不下城墙高大、守备完备的贵阳城。
天顺三年(1459),贵州总兵方瑛上奏朝廷,调贵州、广西、四川、湖广四省兵力以及播州宣慰司、水西宣慰司、水东宣慰司等众多土司兵力,合力“围剿”。
由此,朝廷兵力远超苗民义军,在优势兵力下,方瑛改变进攻策略,不再去寻找干把珠主力决战,而是以优势兵力先剪除东苗外围势力。
方瑛兵分四路,由自己亲自率领一路进攻青崖(今青岩)方向苗军,干把珠为守住高坡北大门,只得收缩兵力重点防守高坡,由此失去了机动性。
朝廷第二路兵力进攻牛皮箐(今花溪区马铃乡),第三路兵力进攻谷种(今花溪区孟关乡),第四路兵力进攻鬼山(今花溪区黔陶乡),苗军主力收缩到高坡,朝廷三路皆胜,最后与方瑛合兵一处,兵锋直抵高坡北大门——石门村!
方瑛的确厉害,攻敌之不得不守!
如果干把珠不重兵守住高坡北门,而是选择转战南方,即使取得战术胜利,但丢了高坡草原和龙里大草原,也会变成“流寇”式作战,大本营被端,又能坚持多久呢?
04.东苗终极之战
方瑛四路兵马合聚于黔陶乡,对苗军发起终极之战。
黔陶乡位于高坡脚下,平均海拔为1000米左右,而高坡海拔在1500米,在极为峻峭的山坡上,垂直落差达500米。
由黔陶乡往高坡乡,一路羊肠小道上行,至最高处,地势又收拢为一个小小的村寨——石门村,极是易守难攻!
官兵与义军在陡峭的山坡上短刃相接,争夺每一道坡坎,激战每一处高地,义军胜在居高临下、背水一战,官兵胜在兵力占优、武器先进!
至此,任何的战术和技巧都变得毫无意义,石门村成了一台“绞肉机”,拼的是谁的兵力多而已!
最终,官兵攻破了石门天险,苗岭高坡一马平川的展现在方瑛面前,而干把珠再也无险可据!
二、石门村与“永镇边夷”
石门村:
石门村是一个美丽的村寨,从寨上往下看,海拔从1500米直降至1000米,运气好的时候,还可以看见云雾烟煴,高山峻岭形成深壑峡谷,相对平缓的半坡层层梯田......
谁又曾想得到,这里是当年东苗之战最重要的一个战场呢?层层泥土之下,又埋着多少官兵和苗民的鲜血?
石门破,义军败局已定,东苗之战再无悬念!

石门村风光

石门村风光

石门村风光
“永镇边夷”:
东苗之战中,水东宋氏土司也派兵参加了战役。
明弘治十三年(1500),此时离朝廷攻破石门村已过了41年,宋氏土司宋错到石门村,为展现水东土司“功绩”,在石门刻上“永镇边夷”四个大字,落款“洪边兵临”,“洪边”就是指水东洪边十二马头了。
“永镇边夷”石刻现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名称叫“二屯岩崖刻”。

石门村:“石门”

石门村:崖刻石和文保碑

石门村:“永镇边夷”石刻
历史吊诡的是,明天启二年(1622),此时离宋错石门刻字又过了122年,四川、贵州两省爆发“奢安之乱”,贵州宣慰使安位的叔父安邦彦(时任宣慰同知)挟持水东土司宋宋万化叛乱,此时黔中苗族参加了安宋大军,一起对贵阳“十月围城”,苗族同胞又一次献出了鲜血和生命。
笔者按:有关“奢安之乱”和贵阳“十月围城”的故事,请参阅笔者《城门古道:贵阳九门四阁十三关之十月围城(六)》,收录于“贵州历史故事”合集中。
三、干把珠指挥中心:水塘躲反洞
官兵攻占石门村后,干把珠并未放弃高坡苗乡,而是带领剩余兵力隐藏于水塘村后山的一个溶洞内,继续指挥战斗。
溶洞位于高山顶端,两端均有洞口,洞内宽敞,有暗河,里面有干把珠之前储备的军备和粮草,是干把珠的设立指挥中心。
但方瑛采取的策略是稳打稳扎,根本不管干把珠在哪儿,直接以优势兵力先扫平高坡苗寨,旋即攻破石门村周边30多个村寨。
干把珠留在溶洞内已经毫无意义,面临被“围剿”于洞内的危险,只得往龙里大草原撤退。
方瑛采取既定策略,继续以优势兵力横扫高坡草原、龙里大草原,攻克苗岭高坡400多个苗寨。
干把珠只好往六美山撤退,最终被包围,兵败被俘,押解到北京杀害!
水塘躲反洞:
干把珠设为指挥中心的溶洞就是现在的“水塘躲反洞”,洞内有后来苗族同胞修建的防御设施遗址,为贵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把车停在村里,问明方向后往村后前行。

把车停在村委大楼
看到文物保护牌后继续前行,来到一条小小溪流,再往上看,隐约可见洞口,只是无法找到上山的路。

穿过村子左边前行可见文保碑

水塘躲反洞就在山顶洞口处
于是找了根木棍,一路披荆斩棘,只为突破前面的障碍,能够进入溪流中间,此时为冬天,只要能够进入溪流中间,就能往上溯源到达洞口。

没有办法,我只能从这条小溪溯源上行
终于进入溪流,溪流中巨大坍塌石块形成一个个台阶,上面密布苔藓,幸亏是冬天,夏天水大湿滑,无论如何是无法上溯前行的。

一路踩着巨石、苔藓上行

回望溯溪上行之路
及至到达洞口,看到右侧一条修建好的水渠,我不仅哑然失笑,白白费了半个多小时艰难上行,既然有水渠,沿水渠自然就能很容易的到达村里。

洞口的小水渠
进入洞内,一条暗河清晰可见,暗河的下游就是摆弓岩瀑布,换言之,摆弓岩瀑布的源头就是这条暗河。

水塘躲反洞“庐山真面目”
暗河上面城墙和城门洞清晰可见,进入洞内,可见苗族同胞修建的石屋遗存;我虽知道可以通往另一个洞口,但孤身一人且无探洞经验,就没有继续前行了。

暗河、跳蹬、城墙、城门洞

继续前行一百多米

残存的石屋屋基遗址
在洞中抽完一支烟,静坐10分钟,原路返回。

从洞内大厅往外看

黑与白的相遇

天空之镜
下山时顺着水渠走,就容易多了。

沿着水渠走,看见水窖改为下行
如果顺着水渠找溶洞的话,就在我来时经过房屋右边的路灯处上行即可,此处还未到文物保护碑处,离保护碑大约还有几百米距离。

大家不用像我这样辛苦,从右侧路灯处上行就到水渠
水塘躲反洞曾经作为干把珠的指挥中心,后来苗族同胞又在洞内完善防御设施,在清“咸同大起义”期间,多次保护了四乡八邻的苗族同胞。
干把珠的在天之灵,永远庇护着他深爱的苗岭高坡和他的后代子孙!干把珠的故事,通过幸存苗族同胞的“悼洞”仪式,一代一代传唱至今!
《苗岭高坡》系列待续;下期写东苗之战后,苗族同胞在衫坪大洞举行“悼洞”仪式,永远纪念为保护苗岭高坡而牺牲的干把珠等先祖的故事......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石门村: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石门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屯岩摩崖)。
02.水塘躲反洞: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水塘村大寨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