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政策恐面临哪些现实挑战?

晶源阅览趣事 2025-01-26 11:01:18
#律师来帮忙# 我国延退决定已发布,如何顺利实施及完善配套措施仍需深入考量。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在实施延迟退休政策时均遇到了不少现实挑战,且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了多样化的延退实践。延迟退休不仅关乎民众对新退休年龄的适应能力,还影响着年轻和老年劳动者在储蓄、继续教育及工作等方面的决策。欧洲如德、法等国已先行一步,实施渐进式延退;亚洲的日本、韩国等也相继调整法定退休年龄,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负担。延迟退休已成为全球共识,它关乎劳动力市场和养老金体系的深刻变革,需政府、企业、劳动者等协同推进,寻求多方利益平衡,避免社会矛盾。 延迟退休政策对年轻劳动者就业市场构成潜在影响。2018至2022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由4.9%上升至5.2%,高失业率持续给劳动力市场带来沉重压力。尽管我国劳动力数量逐年减少,但青壮年劳动力仍供过于求。自2001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2022年已达1076万,尽管九成以上完成就业登记,但高考研率反映出就业难题依旧困扰青壮年。在此背景下,实施延迟退休或干扰就业市场秩序,对年轻劳动者产生“挤出效应”。国际经验表明,延迟退休需配套措施跟进,而我国当前退休政策单一,贸然执行可能冲击农民等弱势群体养老金福利,加剧阶层收入差距。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职工、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因人力资本等因素差异,工资待遇及养老金收入存在显著差距,尽管机关事业单位已实施养老金“并轨”改革,但其养老金替代率仍远高于企业职工,且差距逐渐扩大。延迟退休实施后,这一差距可能进一步加剧,对低工资企业职工尤为不利,他们需在本应领取退休金的年龄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有研究表明,即时或逐步退休将导致个人养老金净收益大幅下降,甚至缴不抵收。另外,延迟退休增加了劳动者工作年限,使一线低技能劳动者和健康状况不佳的体力劳动者福利受损,与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相比,更易产生福利差异。 延迟退休政策可能会对老年劳动者的健康状况产生负面影响。从劳动者个体角度看,延迟退休可能加剧身体机能的老化,降低老年幸福感,尤其对于长期在一线劳动的个人,增加的工作时长和身体劳损程度可能成为健康隐患。年过半百的劳动者健康状况逐渐恶化,难以承受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否则可能加重健康负担,引发疾病。同时,退休工资与在职工资的差异也是一大问题,低薪在岗者反对延迟退休。对于自由职业者和灵活就业人群,延退增加了自行缴纳养老保险的成本,容易引发抵触心理,甚至拒绝参保,而我国灵活就业群体庞大,延迟退休需谨慎实施,以免得不偿失。 实行延迟退休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预期寿命及隔代抚养问题。近几十年来,OECD国家预期寿命显著提升,相比之下,我国2023年人均预期寿命为78.6岁,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5岁。若男性60岁退休,退休后尚有15.37年预期生命,但健康预期寿命仅7.2岁;若延退至63岁,这一数据将进一步缩减。因此,延退政策需兼顾与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差距及健康预期寿命的实际。我国普遍存在隔代抚养现象,老年人退休后常帮助子女照看后代。延退后,老年人难以承担此责任,年轻人生育时间成本增加,或选择减少劳动时间自行照看孩子,甚至少生育或不生育,将对提高生育率不利。 实际上,我国提前退休现象较为普遍,且问题严重。有研究显示,在广东省,大量劳动者在法定退休年龄前选择了退休。从全国范围来看,50至59岁年龄段的男女退休比例也均处于较高水平。从养老金收支角度分析,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和教育年限的提高,劳动者更倾向于提前退休。学者们进一步指出,寿命的延长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使得劳动者对老年闲暇的追求增加,因此,劳动者的理想退休年龄普遍低于法定年龄。综合考虑失业率、收入不平等、预期寿命、劳动者健康状况以及我国特有的隔代抚养文化等多重因素,延迟退休政策的推行可能会面临较大阻力。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为成功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提前调查评估劳动者的延迟退休意愿及影响因素,通过科学评估体系预判政策效果,并充分考虑地区、行业差异及个人健康状况,制定差异化的延迟退休政策。设计合理的劳动力市场配套措施,立法保障老年人工作权利,通过税收优惠激励企业雇佣老年人,并加快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并建立养老金福利与退休年龄挂钩的奖惩制度。此外‬,着手解决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问题,大力发展养老金融,为延迟退休创造有利条件。
0 阅读:3

晶源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