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来帮忙#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含义,由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所塑造而日益丰富,未来亦将如此。相较于其他国家,美国人在思想和言论上的自由度无可比拟,且这种自由已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他们拥有揭露政府大楼乃至总统卧室秘密的权利,也能毫无顾忌地批评执政官员,他们间亦不乏积极的相互揭露,无需担忧任何后果。诸如英国等看似与美国相似的国家,在言论自由方面却往往设有更多限制。为何存在如此差异?美国人享有的这份非凡自由源自何处?答案显而易见,即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明确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剥夺言论或出版自由的法律……”这一条款为美国的自由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1791年,为了弥补宪法在公民自由保障方面的不足,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修正案,明确禁止国会制定关于确立国教、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以及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权利的法律。该修正案作为《权利法案》的一部分,于1789年9月25日提交给各州批准,并最终在1791年12月15日获得通过。这一重要法案的诞生,深受早期立法者如托马斯•杰斐逊的影响,他在1786年就强调了新闻出版自由的重要性,并认为真理终将战胜谬误。在欧洲自由思想的熏陶下,美国早期的立法思想为第一修正案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该修正案随后于1791年正式被纳入美国宪法。
自1791年第一修正案通过后的170年间,该条款在司法实践中鲜少被援引,直至1960年萨利文案才首次动用。上世纪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期间,四名黑人大学生在伍尔沃斯餐厅遭拒后静坐示威,事件迅速传遍南方并得到马丁•路德•金的支持。然而,金博士随后因伪证罪被阿拉巴马州指控。《纽约时报》发表了题为“关注他们的呐喊”的报道,揭露了黑人学生受歧视的事件。时任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警察局局长萨利文以广告指控其“严重失职”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要求撤回诽谤性言论并赔偿。当地陪审团裁决《纽约时报》赔偿50万美元,但最终美国最高法院依据第一修正案判决萨利文败诉。
无独有偶。1969年,美国国防部编制了一份长达7000页的越战绝密报告,属国家最高机密。1971年,该报告被一名接触者复印并交给了《纽约时报》。从6月13日起,《纽约时报》开始连载这份被称为“五角大楼文件”的报告,每天占据六个版面,计划连载十天。此举震惊了国防部和司法部,他们立即要求报纸停止连载,称这涉及国家安全并违反了反间谍法。《纽约时报》坚决拒绝并继续连载,随后遭到司法部的紧急起诉。在庭审过程中,法官未对双方对错作出判断,但同意发出法庭禁令,要求《纽约时报》延迟发表剩余文章,并拒绝了司法部没收《纽约时报》手中的五角大楼文件的要求。
然而,事态并未平息,事发五日后,《华盛顿邮报》也艰难获取了“五角大楼文件”,并经过紧急编辑,次日开始连载。司法部迅速致电要求停发,却遭《华盛顿邮报》断然回绝,随即司法部向联邦上诉法院提起上诉。在激烈的辩论后,首席大法官伯格宣布了解除对两报发表禁制令的最高法院命令。最高法院并未统一裁决,而是由各大法官分别阐述意见,其中六篇支持新闻界,三篇则倾向于政府或拒绝表态。大法官波特•斯图尔特强调公民知情权对制衡政府权力的重要性,而大法官道格拉斯则指出宪法第一修正案旨在防止权势者利用法律打压信息传播,政府内部的秘密性实则反民主,公开讨论公共议题有利于国家健康发展。
1972年,水门事件”经《华盛顿邮报》披露后震惊全球,揭露了尼克松窃听竞争对手竞选计划的丑闻,最终导致其被弹劾下台。然而,直到2005年,事件的关键信息提供者“深喉”——美国中央情报局副局长马克•菲尔特才浮出水面,他曾将所有相关文件和记录交给年轻的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这一披露引发了世界震惊和司法争议,美国国会要求《华盛顿邮报》透露情报来源,但该报拒绝,并坚称媒体有权保护信息来源。若非“深喉”在晚年时于孩子们的劝说下揭露真相,这一秘密可能至今仍是个谜。当年,《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和“深喉”曾誓言将秘密保守至死,即使是报社主编也无权过问消息来源。
华盛顿联邦上诉法院法官古尔芬就该事件发表见解,犹如对政府进行训诫,他强调国家安全不仅依赖于封闭的堡垒,更需仰仗自由制度的价值。为了切实保障民众的表达自由和知情权,一个坚韧且无处不在的新闻界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必然会遭遇来自权势方的种种刁难和阻碍。然而,这正是宪法第一修正案存在的意义所在,它不仅保护着社论作者或专栏作家的个人观点,更核心的是保护着信息的自由流动,使公众能够及时了解政府的行为。在当今这个充满挑战的时期,表达自由无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安全阀,历史上它一直守护着美国的制度,也是美国政府区别于其他政府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