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深到骨子里的高贵,是格格不入的

宛凝评情感 2025-02-19 18:08:40

一位卓越的演说者曾这样说道:“判断一个人是崇高还是卑下,应当审视其内在的品质,而非他所拥有的财富之多少。”

的确,崇高是一种源自内心的美德,而非靠财富堆砌的外表。

一个人若能固守本真,不为外界的诱惑所腐蚀,不为潮流所摆布,那么,崇高的品性便会在他的一举一动中自然流露。

我思忖,所谓崇高,就如同梅、兰、竹、菊“四君子”所展现的那样,无论世道如何变迁,都能坚守自己的高贵品质,与环境保持一定的距离,却不屈服于世俗的诱惑,始终保持一份超然的清高与傲骨。

01 骨子里的高贵,如梅一样傲气。

在辉煌的北宋时期,有一位名垂青史的宰相,王安石,他推动一系列变革,其决心坚如磐石,即便是十头狂放的牛也难以将其拖拽,任何反对的声音都显得微不足道。

因此,民间赋予了他一个别号——“拗相公”,以彰显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

退出宰相之位后,王安石将满腔热情倾注于文学创作之中。

他以笔为戈,挥洒出这样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人生犹如那些梅花,即使在冰天雪地中,也要傲然绽放,哪怕面对漫天飞雪、刺骨寒风,也无法阻挡其绽放的勇气。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评述王安石:“《拗相公》,这部新近发现的宋朝通俗文学作品,足以证明,在王安石辞世不久,他的称号便已在民间文学中流传开来。”

那些心怀傲气的人,表面上看似顽固不化,实际上却是在守护着内心那份善良、纯朴和为民请命的本性。

当你走过岁月的长河,不妨问问自己:“我的初心是否依然?”如果你仍坚守初心,并始终如一地去实践,那么恭喜你,你的生命中已经拥有了傲骨,同时也散发出了一份不凡的贵气。

02 骨子里的高贵,如兰一样谦卑。

有一位修行高深的禅师,对于兰花情有独钟。

每次外出行脚,他都会特别叮嘱年幼的弟子,务必细心照料那些兰花。

一日,禅师归来,弟子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胆战心惊地说:“师父,疏忽了,不慎将一盆珍贵的兰花打碎了,请您责罚。”

禅师却平静地回答:“为何我要责罚你?我养兰花,本是为了心灵的愉悦。若因此心生愤怒,责怪他人,岂不是背弃了我养护兰花的初心?”

《格言集锦》中有这样一句话:“室内兰花香四溢,心有雅量天地宽。”

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能够包容万物,不轻易责怪他人,不轻易动怒,不暗中算计。始终相信,吃亏是一种福祉。

就像兰花一样,在幽静的山谷中,悄无声息地绽放,默默无闻地老去,不因人们的关注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人们的忽视而感到失落。

倘若你将兰花移植至繁华都市,用最先进的空调系统呵护它,它反而会感到痛苦,甚至可能早早夭折。

山谷,才是兰花最理想的归宿,这正是一种谦逊的美德,不张扬,也厌恶张扬。

一位导师,放下身段,愿意将学生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一位上司,降低姿态,愿意倾听下属的宝贵意见;一对父母,放下权威,与子女平等相处,成为朋友;一位长者,退出职场,忘却曾经的官职,甘愿做一个普通人;智者,表现出一种看似愚钝的智慧。这一切,都显得高贵而不可言喻。

03 骨子里的高贵,如竹一样笔直。

在古韵悠长的诗篇中,郑板桥曾挥毫泼墨,留下了一首传颂千古的名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宛如竹子的灵魂,坚韧不屈,任凭何种狂风肆虐,都无法将其腰身折弯。风雨过后,竹子依旧挺拔如初。

郑板桥的这首诗,如同他的一生,傲然独立,不惧风雨。记得有那样一日,一位熟人求他挥毫作画,他却因疲惫不堪,懒于动笔。而另有一次,一位穷困潦倒的百姓,从未想过能得到郑板桥的墨宝,郑板桥却主动送上画作,亲切地说:“拿去换些银两吧。”

在他的画作中,他留下了一段题跋,意味深长:“求我画者,我偏不画;不求我画者,我偏要画。”

郑板桥对于创作主题的选择,始终秉持着对自己内心的尊重。任何额外的要求,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拒绝,并在画作中宣告:“四季常青之兰,坚韧不拔之竹,永恒不朽之石,千年不变之人。”

在为人处事上,他有着自己的准则,且始终如一地遵循这些标准。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那些言辞闪烁、拐弯抹角的人,他们的心思让人难以捉摸,而他们又随时准备改变立场。稍有不慎,就可能被他们算计。

我们也曾遇到那些曲意逢迎、点头哈腰的人,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利益,总是先看重衣着华丽者,后才尊重人的内在。

而我们自己,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违心讨好他人,忍受不愿品尝的酒,出席不愿参加的宴席。

反思过往,那些委曲求全的瞬间,并未为我们带来真正的满足,反而只留下了无尽的痛苦。倒不如坦荡直言,做什么就想什么,说什么就说什么。或许这样的做法会触怒某些人,但至少我们问心无愧,坚守了自己的原则与尊严。

0 阅读:5

宛凝评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