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分重要部门30%起步,汽车巨头再曝新一轮大幅度裁员!
失业君小编 | 文Christian .9 | 图

近期,网络上广泛流传着一则关于国内某汽车巨头即将启动新一轮大规模裁员的消息,据称此次裁员将波及工程院(裁减比例高达30%)、规划院(同样面临30%的裁减)以及电池制造线(裁减比例更是达到了50%)。尽管这一传言尚未得到该厂商官方的正式确认,但结合该厂商过去在人事调整方面的历史记录,如2023年销售公司被传裁员70%后最终被澄清为“人事调动”,以及2024年初关于“优化10%-20%员工”的传闻,此次裁员传言无疑再次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若该消息属实,这将是该厂商在销量持续攀升的背景下,首次对其核心研发与生产部门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结构调整。争议焦点在于,如果裁员确实集中在技术研发(工程院、规划院)与核心制造环节(电池产线),这可能反映出该厂商在技术路线选择、产能布局等方面正在酝酿重大转向。然而,由于官方尚未对此作出回应,市场各方需保持警惕,以防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舆论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裁员传闻与该厂商近期亮眼的业绩形成了鲜明反差——2025年1月,该厂商销量突破30万辆大关,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更是超过了1090万辆——但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多重压力与挑战。
一方面,成本优化与利润率保卫战正在悄然打响。2024年,该厂商的单车净利润约为9500元,虽然保持稳定,但在全球汽车行业价格战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如特斯拉宣布全球裁员10%、理想汽车进行18%的人员优化),人力成本成为了该厂商优化成本结构的重点。以德国奥迪为例,由于工人时薪差距巨大,例如:奥迪工人时薪约为中国工人的5.6倍,中国车企在成本方面拥有显著优势。因此,该厂商或许会通过提升产线自动化水平来压缩人力需求,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技术迭代与研发聚焦也是该厂商此次调整的重要考量。工程院与规划院的调整可能预示着该厂商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将更加收窄,集中资源于核心技术的研发与突破。近年来,该厂商主推刀片型电池、混动技术等创新成果,但在固态电池、高阶智能驾驶等前沿领域仍需外部合作,如与华为在智驾系统方面的合作。因此,冗余团队或面临精简,以更加聚焦和高效地推进技术研发工作。
此外,海外扩张与产能转移也是该厂商此次裁员传言背后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该厂商海外市场的不断拓展,2025年海外销量同比大幅增长83.4%,公司可能将部分产能转移至目标市场,如欧洲、东南亚等地,以适应全球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因此,国内电池制造线的裁撤或许与海外建厂计划紧密相关,国内产线的人员需求相应下降。

失业君小编分析认为,该厂商在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着稳固的领先地位,不仅荣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而且在2024年实现了超过400万辆的惊人销量业绩,这一数字彰显了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认可度。然而,尽管市场表现亮眼,该厂商的业务布局却面临着三重显著的矛盾和挑战:
❶产品线扩张与资源分配之间的矛盾。该厂商的主打系列和辅助系列车型作为销量主力,持续为公司带来稳定的业绩增长。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该厂商也在积极寻求产品线的多元化扩张,推出了高端品牌以及针对细分越野市场等品牌。这些新兴品牌虽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同时也需要大量的研发和市场推广投入。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中低端车型的研发资源,使得该厂商在保持现有市场竞争力与开拓新市场之间面临艰难的抉择。
❷该厂商在智能化领域存在的短板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华为、小米等科技公司相比,该厂商在智能驾驶技术的自主研发方面相对滞后,更多地依赖于外部合作。这种合作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发成本,但也限制了该厂商在智能化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如果裁员波及到研发部门,特别是与智能驾驶技术相关的研发团队,那么该厂商的技术自主化进程可能会进一步放缓,从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❸全球化与本土化平衡的挑战也是该厂商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海外市场的高速增长,该厂商需要配套本土化运营策略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然而,如果裁员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那么该厂商可能会暴露出国际化人才储备不足的隐患。这不仅会影响到该厂商在海外市场的拓展速度和效率,还可能对其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本土化运营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将是该厂商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若本次裁员消息确有其事,那么在该厂商2023年“逆势扩招13万人”的叙事背景下,此番裁员行动极易被市场解读为“业绩泡沫”的迹象,进而可能动摇投资者的信心根基。特别是,核心研发与制造部门的裁员将直接削弱该厂商长期积累的技术底蕴。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电池制造线裁撤50%的举措,或将对该厂商稳固的供应链优势构成根本性挑战,影响到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从长远视角审视,若能通过本次结构优化成功聚焦核心业务,该厂商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例如,电池产线的自动化升级不仅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利润率,还有助于巩固其在新能源电池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研发部门的精简或许能够加速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落地,推动该厂商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配合2025年推出的员工持股计划,该计划预计投入41亿元激励2.5万名核心骨干员工,这将有助于形成一支高效、精干的“精英化”团队,为该厂商的高端化与全球化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综上所述,该厂商此次裁员传闻,实质上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野蛮生长”阶段迈向“精细化运营”时代的一个缩影。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天花板的日益逼近,业内普遍预测2025年将达到550万辆左右,企业必须在规模效应与技术壁垒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若传言属实,该厂商的这一举措或将引领中国车企开启“降本增效”的新纪元,但其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在人员优化与技术革新之间精准拿捏黄金分割点。
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这预示着“高增长即安全”的传统逻辑已不再是不可动摇的铁律,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更加依赖于结构性效率的提升和创新密度的加强。
议
网友热议
@斯普林么么么(IP京):他们不是刚发了超强财报吗,赚得体满钵满,怎么还裁员呢,到底是真困难还是假困难?
@阿雅Ayabrea(IP沪):
为什么在电池生产线这么狠裁员?是突破了自动化生产线,还是电车销量少了,不需要这么大产能了呢?

@Keaniemell(IP青):
利润400,养这么多闲人干啥……
@萌不萌哒Dadada(IP宁):
不影响工人卷,只影响坐办公室的人。

@卿未語Kelly(IP贵):融资投欧洲去了,国内现金流紧张,裁点人,减少点压力。
@DamaraQian(IPHK):
国内新势力负债率都太高了,今年竞争太激烈,裁员很正常。

最后一条,一口价狠得!
国内车企裁员不敢说出来,说实话也是被辟谣。要是丰田本田特斯拉裁员早就说别人破产关门大吉了[滑稽笑],国内脆弱的玻璃心唱衰别人有一套。自己不行也怕被别人说[呲牙笑]
比亚迪:一月份突破三十万辆?直接报我身份证得了
玩电车的不会长,也就这几年了,油发动机是基础,必须过关才是车企的根本出路
。。。特斯拉是裁员,理想是人员优化[得瑟][得瑟]就像A股跌3%是微调,美股1%是暴跌[得瑟][得瑟]
@比亚迪法务
我迪表示要裁掉一批不干人事的闲人
工程院,规划院,电子事业群,云轨事业部,六角大楼,请问是谁
紧急募股+裁员,风光业绩背后是危机四伏。
迪子们过来聚集一下,开个小会儿,说一下是真的不?这几年让迪子给卷的啊,周末不加班都不好意思跟老板说[笑着哭]
泰迪[呲牙笑]
蔚来汽车?
过了创业期,一切都上了轨道,不用那么多人了。你打完仗还养那么多兵?
新能源车在国外无法像国内一样推广,他们受基础设施以及燃油价格的影响,不会像我们一样普及新能源,国内汽车产能向国外输入只能输入燃油车,而且我们的汽车也需要向国外输出,我们的产能足够大自己也吃不掉
哇,是网友发言截图,不得不信了呢。超过500了没?
你直接说比亚迪不就行了,还拐弯磨脚的,没胆量就不要发出来。
比亚迪:你举着我身份证说某品牌?逗大家开心呢?
无良自媒体,那请问是哪一个啊。别瞎编。如果是真的就说出来
一家靠油箱造假发展起来的血汗工厂,最终会走向倒闭
广汽[笑着哭]
先裁11部啊[得瑟]
哪家公司啊 胡说八道
牛马还是牛马
现在造谣都这么明目张胆了吗??
龌龊龊躲躲藏藏的狗屁文章
肯定不是钱的事,刚刚公告拿出400亿投资,这个企业不差钱
一篇文章啥也没说,反正你自己脑补,车企法务还抓不到一点证据,读者脑补的与我何干!有些二百五以为自己懂了,在评论区把自己以为的车企打出来了[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中秋发一个月饼的良心企业,非笛子莫属!但,也比我目前的公司强啊!我已经连续五个月没发工资了,而且是只有基本工资都木有![笑着哭]
自动化了,需要的人肯定少了
比亚迪90万员工确实是人太多了,丰田大众营收比比亚迪多两倍才二三十万人。只能说比亚迪为国家提供了好多工作岗位,承担了超额的社会责任
还用想?工资最低的某某某呗[思考],食堂饭菜猪见了都要摇头的那家。
尽管黑,我加仓比亚迪。
越南辉东省当地的派出所等一下要派500个警员到各地,把你们都请回来。
管理太多了
娜扎?
造谣不犯法?
智驾不如粗粮?
AI机器人上岗工作人员下岗,DS应用技术人员不用了,降本增效!
笛子搞末位淘汰就是真的,一直都在搞!但是一下直接裁员百分之几十的,没有看到。
雅迪吗
你这个货不是拿比亚逼作吵作文章?[笑着哭]
裁员也不是坏事 利润高和裁员又不冲突 私企不养闲人
一线工人是第一批被关注的人
技术进步和裁员相互相成,希望是这样!
哈哈哈哈哈[得瑟][得瑟][得瑟][得瑟][得瑟]
是广汽吗?它在华工门口有研究院。
刀片电池,不是妥妥的比亚迪吗?
不知道裁员赔n+几?
fake news,next
技术自动化了,不需要那么多牛马了
码打的不严,都看出来了 比亚迪
就差直接点名了
对平台追责
压根没想过,购买首次刀片电池的,懂得都懂
这是转移资产么,国内裁员,国外建厂
汽车产能严重过剩,倒闭破产是正常的!
不是一直嫌弃人家是“血汗工厂”吗?这回好了,少了好多“被”“血汗工厂”“剥削”的人了,都开心满意了吧?[得瑟]裁下来的赶紧“T”标应聘啊。你们不是最喜欢“T”不血汗,“T”标待遇高嘛[得瑟]
瞎BB
居然不敢说是哪个汽车品牌的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