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机会成本”,通俗的讲它是指,当你获得一个心仪已久的礼品时,在你获得的那一刻起,你会因此丢失另外一种选择。有一句童话是这样说的:你不能吃下一块蛋糕,还同时拥有这块蛋糕。就是这个意思:比如你有一张5块钱人民币,你可以为自己买了一只奶油雪糕,也可以给自己买一双手套。当你为自己买了一只奶油雪糕后,你就会失去那双手套,失去的那双手套,就是“机会成本”。在公元前一世纪,东西方都有奴隶市场,我们不妨就此比较一下他们之间的价格差异,或许是别有一番风趣的事情。
随着罗马对外扩张,战争的回报极大丰富,以至于当时的罗马农庄都蚁聚着人数众多的奴隶,文献记载:公元前8年,西多勒斯庄主因遭遇内战的巨创的打击病逝,其临终遗嘱里仍然有4116个奴隶,3600头牛和257000头其他牲口,另外还有一笔约合250万美元的现款。可见奴隶几乎成为罗马财富的一个计量单位。罗马奴隶等同于一头牲畜,不,甚至还不如一头牲畜,因为一头牲畜的经济成本远比奴隶高,当时流传着这样的一句经济格言:与其厚待奴隶,宁可使奴隶劳碌而死。很多农庄主就是这样做的,因为厚待奴隶,远远高于另买一个奴隶的成本。
如果说,西罗马的奴隶只有类似于“一次性用品”廉价的经济成本,那么在东汉帝国的“家仆”成本又值几何呢?下面有一个载于《后汉书》的历史记载:在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成帝去世,汉哀帝继位。“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政治逻辑再一次演变着和推动着历史上集权社会共有的“外戚兴衰录”的沧桑之变。汉哀帝的祖母定陶王傅太后与丁皇后的家族开始得势。王莽只得卸职隐居于封地新都,遂闭门不出,安分谨慎,期间他的二儿子王获一时失手杀死一个家奴,王莽严厉责罚了他,因为作为一位精明的政治投机商深知在时运不济的萧条期务必韬光养晦,因为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事情,任何不利于政治声誉的言谈举止,都可能招致欲加之罪的东窗事发,不过王莽是历史上有名的政客高手,政治作秀一直是他雄霸天下的基本功,他不会放过任何一次政治机遇----他敏锐的察觉到这是一个危机,同时也是难得机会,反败为胜的机会,果不其然王莽力逼王获自杀,这一招“舍车保帅”绝对是“妙手偶得”的巅峰之作。他不但力挽狂澜于未倒,还因此收获意外的政治资本,得到世人奔走相告的赞誉。王莽隐居新都(今河南新野)成为政治上以退为进的“终南捷径”,许多官吏和平民都为王莽被罢免鸣不平,要求他复出;汉哀帝迫于朝野的压力只得重新征召王莽回京城侍奉王太后,但没有恢复其官职。在此如果有人认为王莽的家仆比王莽的亲儿子还亲,那是梦中的天方夜谭,如果有人认为王莽有着超越时代的普法意识,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类的高见,那还是似睡未醒的一千零一夜,如果说王莽有着大义灭亲的浩然正气,那你肯定是一位典型“东方政客”的信徒,所以说大汉朝的官奴家仆的意义可以借助一位著名的穆斯林统帅心目中的耶路撒冷来比兴一下:“有何价值?”“无价!无价之宝!”所以大汉的价值观世界中,有一个决定性的参照系统:政治坐标,因此在政治挂帅的王国里,经济考量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意义,经济也不过是一个献媚邀宠的仆人!
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族的王莽,虽同属外戚世家,因为父兄早逝,家道中落,反而能够因为世事维艰成为“穷人孩子早当家”的典范。王莽生于汉初元四年(前45年)。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炙手可热的权宦世家,王家先后有“九侯五大司马”,是西汉一朝中最显贵的家族。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难免公子王孙之泛滥成风,子弟多生活骄奢淫欲,声色犬马。唯独王莽行为检点,作风严谨,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劳好学,师事沛郡明儒陈参习《论语》。颇有“雏凤清于老凤声”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遗子,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对外结纳贤士。成为这个大族中的才俊人望,很快声名鹊起,美德远扬。善于利用和驾驭社会舆论,是鱼跃龙门的不二法门,甚至是流传至今的“金科玉律”。汉成帝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24岁的王莽水到渠成的进入权力场,开始自己的官宦生涯。自此办事更认真,对人更加恭敬,尤其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前特意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同年王莽被任命为黄门郎,旋即升为射声校尉。后其叔父王商上书表示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当时朝中的许多知名人士都为王莽说好话,汉成帝也认为王莽很贤能。自此,王莽为自己平步青云铺平了一条康庄大道。剩下的就是等待苹果熟透后落在自己的掌中。在举荐制的软指标权力体制中,德高望重成为最有效的也是唯一的筹码。所有胜出者要做的就是实现名誉筹码的占有和积累,当然包括用自己儿子尸体作为进身之阶。只要政客们认为有必要。一个奴仆的身价是多少,在政治投机中,他或许无价,真的毫无价值,或许是无价之宝。是“金不换”!所以东西方市场机制不同,价值参考系不同,如果把他们放在一个天平上去衡量,那是无法可想的事情。这种沟通和比较的尝试结果,也只有一个:那不是一个频道的世界,是一种鸡和鸭说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