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聪明,但是不努力,在高中以前,很多家长尤其是男孩家长,喜欢将其他孩子的优秀,单纯归结为不努力,一边没有思维的意愿,一边又不愿意承认别人的聪慧,甚至单纯将愿意学习,等同于死读书,一些思维能力较低的男孩圈体现尤为明显。
孩子越小,思维能力体现越不明显,在于知识点难度低,更注重学习习惯和兴趣培养,知识普及是重心,而不是分层,大多数孩子学得懂,学得会,中等思维能力和聪慧孩子,成绩体现并不具有明显差别,加上外力培训,更不明显。
这个阶段的任何培训,在效果上都体现明显,很容易通过投入度,让孩子呈现出更聪慧的表象,稍微培训一些奥数技巧,就可以在别人面前大放异彩,稍微提前学习高年级内容,也似乎并不难理解,这就使得很多家长,认为自己孩子有培养神童条件。
在这些家长眼里,早教很重要,抢跑很重要,这些孩子通过培训努力,确实有超越同龄人的表现。孩子本身思维能力差距被弱化,似乎家长越投入,孩子越聪慧。
但随着知识内容的不断加深,思维能力差距开始显现,中等以及以上的家庭,逐渐认知到思维能力差距,但这种差距仍然处于可以通过努力追平阶段,能够上岸两类学生,一是真正聪慧的学生,还有一类就是思维能力不突出,但通过努力弥补学生。
真正分流的也有两类,一是思维能力确实不足,还有一类就是既不聪明也不努力,但又拼拼以不努力作为掩饰,来强调自己很努力只是不够聪明,他们相差的只有投入度。到了重点高中的孩子,大多数都认知到思维能力更大差距,重点班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