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洛阳练兵回忆

山雁说过去 2025-02-05 16:34:38

陈绍岳/文

我在1922年冬考入的北洋陆军第三师随营学校,在该师步兵第六旅第十团第三营第十一连入伍。当时吴佩孚是北洋政府的孚威上将军、直鲁豫巡阅副使(巡阅使为曹锟)、两湖巡阅使兼陆军第三师师长,驻河南洛阳。吴佩孚的别号叫“子玉”,人们称他为“玉帅”,因为他身材瘦小,长了一双大眼睛,两撤黄胡子,人们也喊他叫“吴小鬼”。

陆军第三师是吴佩孚的“御林军”,是以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中最精锐的一支王牌军队,也是吴佩孚当时要以武力统一中国的核心力量。吴佩孚对于第三师的训练工作,极为注意,(番号是第九、十、十一、十二团)和炮兵团、骑兵团、工兵营、辎重营、驻地在河南洛阳城西的西工,北接邙山,南临洛水,占地面积约有20华里。由陇海铁路的洛阳车站修建一条支路,直达驻地北面的金谷园。第三师的营房建筑,是依照军队的编制排列的。以吴佩孚所驻的师司令部为中心,司令部的背后是两个步兵旅司令部(即步兵五旅、六旅),每一个旅司令部的背后,是他所属的两个步兵团,第五旅司令部后面是第九团、第十团,第六旅司令部的后面是第十一团、第十二团。师司令部的对面是骑兵团、炮兵团,右侧是工兵营、辎重营,左侧是营市街(距师司令部约二三里),吴佩孚和第三师的官佐眷属住在这里。后来吴佩孚在他的司令部前面修建一座亭台式的房屋,名为广寒宫,广寒宫的匾额是康有为写的,这是吴佩孚游息之所。吴佩孚是清末秀才,很喜欢吟诗写字,常在广寒宫上大事挥毫,以显示其“儒将”风度。

吴佩孚的练兵方法,采取军队与学校相结合、后备兵与常备兵相结合的办法。第三师部队里有三种兵:一是学兵,二是普通兵,三是幼年兵。学兵又按其文化程度的高低,分编为旅部学兵、团部学兵。旅部学兵以培养下级军官为主,课程同当时的保定军官学校所教的课程基本相同。团部学兵以培养军士为主,所教课程以典范令为主(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这些学兵除了学科教育分别到旅部或团部上讲堂听课以外,日常生活、劳动、操练都在所属的连队,同行伍兵在一起,所以叫做随营学校。普通兵即不认字的“老粗兵”。幼年兵是招募来的少年,也有第三师的官佐子弟,年龄一般在十四五岁左右,编为幼年兵营,也叫幼年兵学校。他们的训练除了军事训练以外,还有文化教育,他们所使用的被服、装具、武器等,都是按照少年身材特制的,俟其年龄身体达到服兵役的标准时,就陆续选补到各团。幼年兵营等于第三师储备的后备兵,从少年起就养成军营中的生活习惯,学得军事上的基础知识,脑子里也就深深印了一个“吴玉帅”。

吴佩孚对于学、术科教育都很注意。无论冬夏,都经常率领他的参谋长张方严和一些高级幕僚到各团查看操练。他对于士兵的服装穿得整不整齐、扣子是不是都扣好了、操练的动作姿式是不是合乎规定都很注意,随时纠正,有时还接过士兵手持的枪支做个示范动作。当时他常到学兵课堂上听讲课和翻阅学兵们所作的笔记。

第三师的军事教育是德日式的军事教育,新兵入伍后先学“拔慢步”,也叫“出小操”,即将新兵单独集合在一个地方操练。所谓拔慢步,就是一腿从抬起至着地,分为四个动作,练了三天以后就使人两腿肿疼,走路睡眠都很困难,这是很难过的一关,约需两三个星期。当徒手动作练会以后,就发给枪支(当时所用的是德国造的双简步枪),随同连队“出大操”。训练的方法是打、罚并用。打呢,是用拳头、皮带、枪托、军棍;罚呢,是罚跪、罚跑步,要使你跑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才喊立定。

当新兵是最受气的。你在这个棚(班)里当新兵,等于是这个棚里共同使用的奴仆(第三师每棚14人,正、付目各1人,正兵4人,付兵8人,新兵先补付兵)。新兵每天早晨须得提前起床,先把院里的尿桶倒了,室内外的地扫了,再把正付目和老兵们的枪支从军械房里领来,才算完成任务,晚间要等大家睡下去,自己才能上炕睡觉。但对于学兵是另眼看待的,因为学兵是巡阅使(吴佩孚)考来的,毕业以后可能很快升拔上去,说不定会当自己的“上司”,同时不识字的那些老粗,要时常请学兵替他们写书信,连部师爷常常喊他们去帮写公文,因此,学兵是受到优待的。

第三师的精神教育以灌输对吴佩孚个人英雄崇拜为主。新兵入伍后,首先教唱吴佩孚所作的《登蓬莱阁》这首军歌。歌词是:“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潮大作,想当年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廓,到而今外寇任纵横,风尘恶。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权堕,叹江山如故,异族错落,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再回头登蓬莱念弥陀。”这首军歌是出操行军必须唱的第一首军歌。

吴佩孚说话有点(口吃),而且是一口山东蓬莱的土话,很不易懂。每年阴历正月初一,他要集合全师官兵举行一次阅兵典礼,并对官兵讲话。当时还没有扩音器,他急急巴巴讲些什么,大家都不了然。惟有充当阅兵指挥官的第六旅旅长张席珍的口令喊得好,嗓音清脆宏亮,不仅简单口令如“立正”、“稍息”能使全师一两万人听得清清楚楚,就是在阅兵典礼开始时,喊的“团距团80步,营距营50步,连距连30步,九团第一连为准开步走”那一套命令词,也能一字一句地送达全师官兵的耳朵里。据说北洋军阀中喊口令喊得最好的第一人是马龙标(第二镇统制),其次就数张席珍了。

吴佩孚最喜欢夸耀自己的武力。他是北洋军阀中举足重轻的人物,当时河南洛阳各方代表人物,往来不绝于途,一般代表是自来自走,不举行迎送仪式,各省督军以上的人物,如当时常来洛阳的陕西督军冯玉祥、河南督军张福来、湖北督军萧耀南等,才派参谋长张方严和仪仗队到金谷园车站接送。仪仗队是我所在的第十一团十一连,因为这个连都是选得身材高大、年龄青壮、相貌整齐的,军容显得很庄严。这些人物到达以后,吴佩孚是照例要邀请他们同到各团看操,并事先通知各团携带全副武器装备,做出军威森严的样子,以示来者。我特别记得清晰的是冯玉样、胡景翼(笠僧)两人跟在吴佩孚后面看操的情况。冯玉祥的个子比吴佩孚高一头,胡景翼的肥胖抵上吴佩孚三四个,同行之下,显得非常突出。有的士兵忍不住笑了,但等这些人走过以后,笑的人最少要挨两个耳光。(1963年)

作者当时系吴佩孚第三师随营学校的学兵。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