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中关于蛇的故事有《蛇人》,《海公子》等。其中一个短篇讲:山东淄博蒲家庄有个姓郭的秀才,招了五六个童子教学。郭秀才临时把一个牛圈改成了厕所,厕所紧靠着一面山崖,石壁上生长着一些藤蔓。
某日,一个小童如厕,好久才回来。郭秀才责备,小童说在厕所里能腾空而起,妙趣横生。郭秀才疑惑,再有童子如厕他就悄悄跟去观察。果真看到小孩儿忽上忽下,最高时离地三尺。郭秀才抬头,只见石壁上方的缝隙里探出一个蛇头,像盆子那么大。

蛇头吸气,小童升起,然力量不足,最终还是落在地上。郭生大惊,赶快让孩子离开,然后遍告乡邻,举火烧之。
石壁破裂,大蛇被烧死掉了下来,像水桶般粗,但是不太长。看来这条蛇被困在石壁很多年,所以长成了这般模样。
《听雨轩笔记》有个类似的故事。某村路旁有两块贴在一起的卧石,人要是坐在上面休息,臀部就会红肿溃烂,好久才能痊愈。
有个捕蛇老丐得知情况,带人撬开石头,从里面捉出一条蛇,整个身体扁扁的像一个大盘子。看来也是被困在石缝中长成了这个样子。坐在石头上的人被它毒气熏蒸,所以臀部红肿。
又则:道光年间,苏州寒山寺的和尚突然全部死亡,共有一百多人。地保报官后县令大惊,亲自去往现场勘验。到达寒山寺时,厨房做饭的和尚苏醒过来。询问得知,当天寺里的主食是面条,厨房和尚在院子里发现两个大蘑菇,颜色鲜艳,像扇子一样大。厨房僧把蘑菇采下做羹浇在面条上,他把主食送到餐厅,回到厨房准备吃饭,忽然昏倒不省人事。
县令猜测,庙里的和尚都是蘑菇中毒而死,厨房的和尚没来得及食用,被毒气熏得昏死过去。和尚把县令领到园子里,看到又长出了两朵蘑菇。摘下后仔细观察,下面有个两个小洞。衙役持铁锹挖掘,几尺下有蛇上百,大小不一。县令命人堆积火药,把蛇全部炸死。《庸盦笔记》
再讲几个杀巨蟒的故事。
闽中有座大山,高几十里,晋朝时山里出现一条巨蟒,十几丈长。巨蟒为害一方,吞吃牲畜人口,连县衙官吏都有被它吃掉的。人们没有办法,就主动用牛羊祭祀,但是巨蟒却给巫师托梦,要吃十几岁的童女。

于是,官府出面买女奴隶或犯罪人家的女童祭祀,巨蟒果真不再为害。就这样过了九年,有九个女童被吃掉。
到了第十年,马上就到祭祀日期了,却没买到合适的女孩儿,官府贴出布告招募。将乐县有个女童名叫李寄,家里姐妹六个,没有兄弟。她对父母说:“我们姐妹六个,对父母毫无帮助,不如把我卖了得些钱吧!”
父母坚决不肯,李寄就偷着跑去应招。她向官府要了几只能咬蛇的猎犬及一把利剑,又加入蜂蜜做了一个大大的糕点。
到了那天,她把糕点放在蛇洞口,巨蟒爬出来,头像囤子,眼像镜子,闻到香气去吃糕点。李寄指挥猎犬上前撕咬,用利剑杀死了巨蟒。
越王听说后,把李寄聘为王后,让李寄的父亲做了县令。《搜神记》
另一则:清咸丰年间,扬州郊外有一座小庙,因战火荒废。某段时间,村里的鸡鸭等动辄无故失踪,人不知其因。直到有一天,一个牧童准备到荒庙中避雨,在门口看到一条巨蟒从房梁上垂下,牧童惊骇万分,急忙跑开。

从此,人们不敢靠近小庙,而巨蟒越来越放肆,不再隐藏行迹,常常出来吞吃猪犬,追逐行人。村民想捕杀它却没有办法,于是贴出榜文悬赏。
一个多月后,有个路过的年轻人看到了榜文。他先骑马到庙前审视一番,然后下马提剑进入庙里。巨蟒正盘在庙中休息,年轻人对其猛砍一剑,疾步出门上马狂奔。巨蟒在后追赶五六里,年轻人遇到一面短墙,纵马越过。巨蟒爬过短墙时把墙压倒,攻势稍挫,年轻人回马一剑,砍下了蛇头。
村民们欢欣雀跃,隆重招待,年轻人醉饱后上马而去,终不知是何所人也。《清稗类钞》
又一则:香山县某地山岭上有座古塔,荒废日久人迹罕至。天长日久,古塔里生出了怪异,靠近塔的牲畜经常失踪。
某日,一童在荒地放牧,牛群走散。牧童寻牛走至古塔附近,爬上大树四处观望。见一巨蟒头如笆斗、鳞甲灿然、眼射金光,盘踞在塔尖对着空中吸气。路过的飞鸟摇摇坠下,被巨蟒吞食。

牧童大惊下树,狂奔而返报告大人。村民们深以为患,聚众商量对策。有人建议火攻,于是挑选胆大力壮者,携带硫磺干草弓弩前往。巨蟒似乎预知,昂首塔外喷射毒气,走在前面的人仆倒而死,众人狼狈而回。
一年多后有个老翁路过其地,听说此事自言世代捉蛇,愿无偿除害。村民们大喜过望,在前边带路。老翁拿出药粉涂在鼻子上,又分发给众人涂抹,到古塔附近后,爬上附近的大树观察良久,下树后说道:“此乃锦鳞蟒,我行走江湖几十年未曾遇到,需要召集弟子通力合作方可。”
老翁在村里住下,几天后来了几个年轻人。老翁带他们上山采药,和着草药做成十几支火把,又用药泥涂抹全身。他告诫弟子们说:“此蟒唯有在傍晚时毒气最弱,到时听我号令。”
到了傍晚,一行人来到古塔附近,老翁让二人奋力敲锣,其余人上树点燃火把用弓弩对着古塔内投射。锣声响起,古塔内冒出黑气,随着火把的投射,黑气渐渐消散。
老翁说:“可以了,蟒已被麻醉。”众人登上古塔,只见一条五彩斑斓的大蟒软塌塌垂在塔上。老翁砍破巨蟒脑袋,从中拿出一个核桃大的珠子收起,又指挥众人把蟒抬下放火烧掉。村民感恩戴德,凑钱感谢,老翁不受,带着徒弟们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