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近日公开批评国内企业的价格战行为,他表示“国内企业的价格战,更像是一种掠夺,对于一个经济系统来说,是幼稚、无能的表现。价格战,真正受害的是消费者,因为这一过程是处于下降螺旋状态。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质量下降。而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是不怎么了解的,而农夫山泉一直以较高价格收购茶叶,保证了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竞争力。”
钟睒睒的这一观点在即时零售行业尤为值得深思——作为当前零售领域增长最快、竞争最激烈的赛道之一,即时零售如今正陷入“以低价换市场”的怪圈。如何在扩张中避免“下降螺旋”,实现质量与效率的平衡,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家好,我是专注即时零售领域研究的刘老实。
从“击穿价”到“内卷化”
即时零售行业的价格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以京东为例,其自营秒送专区“京东买菜”更名为“京东七鲜”后,推出“击穿价真便宜不怕比”策略,通过补贴压低生鲜、日用品等高频商品价格,试图抢占市场份额。
现在主流的即时零售玩法,是通过前置仓模式降低供应链成本,以低价吸引用户,据2023年数据,美团即时零售日均订单就早已突破1300万单,预估目前日均或将在2000万单左右。2025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预计达8500亿元,但行业增速从疫情前的30%以上降至20%左右,竞争加剧导致利润空间压缩,企业被迫通过价格战维持增长。
价格战的背后是行业的高度同质化。即时零售平台普遍依赖“30分钟达”的时效承诺,商品品类集中于生鲜、日用品等标品,差异化不足。例如,山姆会员店与开市客通过精选SKU(约4000个)和爆款策略提升供应链效率,但其模式正被快速模仿,导致价格竞争成为主要手段。
质量隐忧与行业生态恶化
钟睒睒指出:价格战必然伴随质量下降。这句话虽说有点绝对,但不可忽视的事实是,这一现象已经即时零售领域显露端倪。
很多商家为降低成本,采用白牌商品替代品牌货,或在配送环节压缩人力投入,导致生鲜商品损耗率上升、售后体验下降。甚至有前置仓企业为应对低价竞争,将冷链标准从“全程温控”简化为“最后一公里保温”,直接影响商品品质。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行业生态的恶化。价格战加速了市场集中度提升,中小玩家被迫退出。目前,即时零售行业前三大平台美团、饿了么、京东至少占据超60%市场份额,而一些区域化平台和传统商超面临生存危机,对他们而言可供的选择也仅剩要么加入一起内卷,要么等待死亡。
与此同时,企业将资源过度倾斜于补贴战,削弱了对技术创新和供应链优化的投入。例如,无人配送、AI调度等降本增效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进展缓慢,履约成本仍比传统电商高出一倍。
从“低价竞争”到“价值竞争”
即时零售行业需跳出价格战泥潭,转向以品质、效率和技术为核心的价值竞争,而以下三条路径或成关键。
首先,供应链深度整合,构建品质壁垒。山姆会员店的成功已验证供应链优化的价值——通过精简SKU、聚焦爆款,其单仓日均订单超1000单,利润率行业领先。即时零售企业可借鉴此模式,与产地直连、建立品控标准。例如,京东七鲜通过高价收购优质茶叶、果蔬,强化“品质即时达”的标签,与钟睒睒强调的“以高成本保证质量”理念不谋而合。
其次,技术驱动效率革命,降低结构性成本。美团已通过无人机配送将履约时效压缩至28分钟,京东计划2027年实现50城无人车覆盖。AI技术的应用则能优化库存管理和需求预测,例如盒马通过大数据将生鲜损耗率降至3%以下。这些技术投入虽短期成本高,却能从根本上突破“补贴-亏损”的恶性循环。
第三,差异化场景拓展,激活增量市场。即时零售正从“应急需求”向“全场景”延伸。包括奢侈品、殡葬品、大型家电等,都已经加入“30分钟达”大军,而鲜花、母婴、宠物用品等细分领域仍存在高毛利空间,可通过定制化服务避免价格战。
钟睒睒的警示揭示了低价竞争的不可持续性。即时零售的未来不应是“谁更便宜”,而是“谁更高效、更优质、更懂消费者”。
政策层面,中央已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鼓励供应链数字化与绿色转型;企业层面,需平衡规模扩张与精细化运营,将资源投向技术、供应链与用户体验。唯有如此,即时零售才能从“内卷”走向“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