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经济学家誓与胖东来死磕到底!胖东来不妨“以静制动”!

即时刘说 2025-04-08 19:32:22

日前,河南零售企业胖东来发布《关于侵权行为的处理公示(五)》,宣布拟起诉微博博主宋清辉,因其在 “胖东来基层员工平均月薪 9886 元” 话题下评论称 “胖东来是一家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只能变着花样靠流量活着”,认为其言论贬损品牌形象,索赔金额不低于 100 万元。

宋清辉随后回应称将 “死磕到底”,并强调自己的言论是行使宪法赋予的批评权,同时质疑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的学历和管理能力,称其依赖 “流量噱头” 转移经营压力。

事件迅速发酵为一场公众讨论:一方是深耕河南、以 “高薪 + 极致服务” 闻名的 “零售界天花板”,另一方是以近千万粉丝自居的 “经济学家” 博主。

胖东来称已整理证据进入法律程序,而宋清辉则计划反诉,双方剑拔弩张。不过仔细分析宋清辉的核心论点 ——“胖东来靠流量存活”,其存在多重逻辑漏洞。

首先,宋先生混淆了胖东来的流量本质,是信任流量而非泡沫流量。宋清辉将胖东来的高关注度简单归因于 “蹭流量”,却忽视其流量本质是长期积累的信任。

胖东来在许昌、新乡经营数十年,早在社交媒体兴起前便以 “免费改裤脚”“无理由退货”“员工高福利” 等细节赢得本地口碑。2024 年数据显示,其年销售额近 170 亿元,员工月均收入超 9000 元,退货率仅 0.3%,复购率高达 90%。正如网友所言:“抖音让胖东来被看见,但让它活下来的是人心。”

其次,核心竞争力并不只有技术专利,服务文化同样难以复制。宋清辉以 “缺乏核心竞争力” 否定胖东来的竞争力,暴露其对企业战略的狭隘理解。

胖东来的核心竞争力恰恰在于将 “顾客与员工至上” 理念制度化:透明薪酬体系、严格的品控标准、对一线员工的充分授权(如 500 元以下客诉直接处理),这些看似简单的服务细节,实则需要庞大的管理体系和成本投入支撑。正如消费者评价:“胖东来的服务不是‘做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

第三,“创始人依赖论” 的双标逻辑。宋清辉批评胖东来 “依赖创始人于东来”,却忽视华为、苹果等企业同样与创始人深度绑定。

胖东来的企业文化已通过《服务管理手册》等制度沉淀,其 2024 年利润 8 亿元、门店扩张至 13 家的成绩,恰恰证明其模式的可复制性。

反观宋清辉,其 “经济学家” 头衔屡遭质疑,学术背景模糊,更被网友讽刺为 “靠碰瓷企业博流量的学术掮客”。

此外,宋先生以 “于东来初中没毕业,不会跟他一般见识” 这种学历歧视来攻击于东来,其本质上是一些所谓的高学历者最后的倔强,作为一个财经网红,其所谓看不上 “网红” 于东来,而自己又何尝不是走着 “网红” 路线呢?

且现在社会,学历已经不是断定一个人高低的唯一标准了,宋先生以学历攻击于东来,恰恰说明了其个人自负又自卑的性格,毕竟洋洋洒洒码字高谈阔论,对社会的贡献却无法与他瞧不上的 “小企业主” 相提并论,这也是一批文人最大的毛病。

尽管刘老实我并不认可宋清辉的观点,但必须承认,企业声誉管理的最高境界是 “无需自证”。胖东来起诉维权虽合法,却可能陷入 “越反击越助长对方流量” 的陷阱。

要知道容忍 “非恶意差评”,是企业韧性的试金石。胖东来的成功本就源于打破行业 “低价压榨” 潜规则,若对一切批评敏感,反而显得与自身倡导的 “开放包容” 价值观矛盾。正如网友所言:“若产品无懈可击,差评自会沦为杂音。” 胖东来不妨学习华为对待批评的格局 ——2019 年任正非对媒体直言 “不要煽动民粹”,反而赢得公众敬意。同时也要警惕 “完美人设” 的反噬。

胖东来当前被舆论推上 “神坛”,但企业终究无法完美。若执着于维护 “无瑕形象”,未来一旦出现经营波动(如帮助其他零售企业胖改失败、胖东来商品品控失误),舆论反扑可能更剧烈。雷军近期因 “SU7 舆论翻车” 便是一例:过度依赖 “粉丝经济” 的企业,容错空间反而更小。

在面对负面评价或争议方面,郭德纲是非常智慧的,他曾说:“比如我和火箭专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烧煤,煤还得精选煤,水洗煤不行。如果那科学家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输了。”

宋清辉的批评本质是 “用传统经济学框架解构非标企业”,如同质疑 “火箭该烧煤”。胖东来不妨借鉴郭德纲的回应:“若科学家拿正眼看我一眼,他就输了。” 对于蹭流量的 “专家”,沉默或许是最有力的反击—— 胖东来的顾客仍会排队,员工依旧高效,数据持续增长,这些才是对质疑最直接的回应。

胖东来的真正挑战,不是宋清辉的 “差评”,而是如何在流量时代保持初心。起诉维权固然能短期震慑诽谤者,但长远来看,唯有继续用 “高薪 + 好服务” 证明自己,才能让 “蹭流量者无处可蹭”。毕竟,企业的终极战场是人心,而非法庭。

0 阅读:1

即时刘说

简介:全解即时零售,洞察商业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