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菜巨头”扛不住了!巨亏114亿后,含泪裁员求生

漫悠芸端的事儿 2025-04-13 02:30:44

[赞]在生鲜电商的战场上,烧钱换市场的狂欢背后,是堆积如山的债务和不断收缩的利润。

叮咚买菜曾以“29分钟送达”傲视群雄的行业巨头,却在三年间累计亏损114亿,无奈之下,只能含泪裁员近半。

经过一番调整后,如今的它重回巅峰了吗?

“疫情繁荣”的幻觉

2020年初春,上海某小区门口,配送员老张骑着电动车在寒风里穿梭。他的保温箱里塞满了蔬菜和冻品,手机里不断跳出新订单:“这单送完还得跑三趟,不然超时要扣钱。”

当时的叮咚买菜,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而创始人梁昌霖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前置仓标记,仿佛看到了一个帝国的疆土。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生鲜电商成了“救命稻草”,被困在家中的消费者疯狂下单,订单量以每天30%的速度暴涨。

而叮咚买菜趁势在上海铺开550个前置仓,配送员日均工作12小时,分拣员一天要走4万步。

梁昌霖甚至公开承诺:“只要用户需要,我们就能把菜送到灶台边。”

资本市场上,投资人的热钱源源不断涌入,叮咚买菜估值一度冲上65亿美元。

但这场繁荣,从一开始就带着血腥味,为了维持“29分钟送达”的承诺,每个前置仓需要覆盖3公里内的订单,而订单分布却极不均衡。

周末爆单时,配送员跑断腿,平日冷清时,仓库里的蔬菜悄悄腐烂。

一位离职的区域经理算过账:“一单配送成本15元,客单价才50元,赚的钱全贴给了物流。”

烧钱游戏

2021年夏天,梁昌霖在内部会议上扔出一组数据,公司当年亏损64亿,平均每个用户获取成本高达230元。

一位高管私下抱怨道:“这哪是卖菜?这是在卖血!”

为了争夺市场,叮咚买菜每年砸下数亿元营销费用,线上信息流广告铺天盖地,线下地推团队扛着鸡蛋蹲守小区门口。

结果却招来大批“羊毛党”,有人用全家手机号注册会员,只为反复领取新人优惠。

更残酷的现实藏在履约成本里,北京某前置仓曾做过实验:关闭空调和冷柜后,当月电费省下2万元,但次日就接到20起投诉,消费者收到的鲜肉已经渗出血水。

类似的选择题无处不在,要速度就得养更多配送员,要保鲜就得承受高额电费,要规模就得容忍亏损。

一时间,叮咚买菜就像陷入了流沙一样,越挣扎陷得越深。

而梁昌霖的军人作风也在这时显露出两面性,他像指挥战役般推进扩张,2020年在全国新增300个前置仓,却忽视了最基本的商业逻辑,生鲜毛利率不足20%,根本撑不起重资产模式。

每日优鲜的暴雷像一记警钟,这个融了130亿的明星企业,最终连冷柜电费都付不起。

从“炮火猛攻”到“战壕坚守”

2022年初,天津某叮咚买菜站点贴出停业通知时,店长王伟蹲在空荡荡的货架旁抽了半包烟。

他管理的仓曾创下日销千单的纪录,但总部一纸命令,这个“战略要地”瞬间变成弃子。

那一年,叮咚买菜撤出10座城市,关闭数百个前置仓,上万名员工收到裁员通知。

脉脉职场圈里流传着段子:“上午还在送菜,下午就送走了自己。”

收缩战略带来了意外转机,砍掉低效仓库后,单仓日均订单从600单提升到850单,裁员50%的同时,通过算法优化配送路线,让每个骑手每天多送5单。

2022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叮咚买菜竟然盈利了1.16亿。

但细看数据会发现,这更像是“瘦身后的回光返照”,因为盈利主要来自营销费用削减74%,而非真正的模式突破。

梁昌霖开始频繁提及“效率优先”,但转型之路布满荆棘。

转向预制菜的决定引发内部争议:“我们连新鲜蔬菜都难盈利,预制菜能比得过专业品牌吗?”

果然,上线三个月的“拳击虾”系列因口感差、价格高,销量惨淡,更讽刺的是,竞争对手用社区团购模式,把青菜价格压到叮咚买菜的一半。

幸存者的囚徒困境

生鲜电商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还在往里冲,2023年春节,河南胖东来超市被挤爆的视频登上热搜,消费者推着购物车高喊:“这才是人间烟火气!”

而城内的玩家们,却在为“如何活到明天”焦头烂额,盒马鲜生关闭13家门店,永辉mini门店数量三年缩水80%,就连背靠阿里的巨头也扛不住每月数千万的亏损。

叮咚买菜也反应出了整个行业的困境,明明复购率高、现金流稳定,为何99%的企业都在亏钱?一位投资人用“高铁运煤”比喻前置仓模式:“用最高档的配置,赚最薄的利润。”

更致命的是,当资本热潮退去,企业必须直面最原始的生存法则,供应链、损耗率、客单价,这些曾被“规模神话”掩盖的短板,如今成了要命的绞索。

如今梁昌霖仍在寻找突破口,他在上海金山投建800亩种植基地,试图掌控源头,与地方农场签独家协议,推出“稀有蔬菜盲盒”。

但这些创新背后,是20亿的重资产投入,以及更复杂的品控风险。

一位供应商坦言:“他们现在付账周期从30天拖到90天,谁知道明天会不会变成第二个每日优鲜?”

结语

深夜的叮咚买菜分拣中心,45岁的李姐借着灯光挑拣最后一筐西红柿,她不知道公司财报上的数字,只关心下个月会不会降薪。

她说:“以前一天处理500单,现在只有300单,但听说总部赚钱了?”

当29分钟送达的光环褪去后,生鲜电商终究要回答最朴素的问题,如何让消费者天天想吃,而不是被迫下单。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不少这样的电商生鲜配送平台,他们真的能盈利吗?

信息来源:

4 阅读:1796
评论列表
  • 2025-04-16 08:13

    有美团在,其他跑腿公司要发展太难了。

漫悠芸端的事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