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鱼
编辑|知文
01
董仲舒提倡“王道”政治。其一,政治上主张德治,辅之以刑。
德治为国家治理中的首要准则,刑则为末德。“君臣之义也,阴阳之理,圣人之法也。阴,刑气也;阳,德气也。”
以德服人方为治国良策,“是故先爱而后严,乐生而哀终,天之当也,而人资诸天。”仅仅依靠刑罚手段来统治必不能长久,德化万民方可天下一心。
其二,提倡“民本”思想。董仲舒与孔子、孟子、荀子倡导的要义一脉相承。
不同之处是董仲舒更强调“天”的作用,“君权神授”天决定着君和民,民意也通过上天反映出来。
《春秋繁露》中记载:“君者,民之心;民者,君之体。”为人君者代表了民心向背且民为君的主体,固然不可忽视。
其三,强调伦理纲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表明了三者的地位及从属关系,在董仲舒来看“今万民之性,有其质而未能觉,铸如晚者待觉。”认 为民众经历教导后方可为善。
“天生之,地载之,圣人教之。”重视教化的作用,教化是实现王道的重要手段。
董仲舒作为一代鸿儒,不仅继承了孔子与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的核心要义,而且构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将儒家的“仁、义、礼、智、”发展为“仁、义、礼、信”,形成了完整的五常思想。
同时将儒家学说进一步扩展到政治领域,使“王道”思想系统化为“王道”政治,以更好的适应西汉武帝时期的统治要求,符合社会现实,为巩固统治实现大一统提供理论基础。
02
隋唐时期隋朝时期的长期分裂局面让当时的人民渴望安定之心尤为强烈。
因此隋朝历史著名大儒王通源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考量,复兴“儒学”,主张恢复“王道”政治,施“仁政”,重“五常”,一生致力实现孔孟之道。
王通与孔子、孟子的早年经历和社会背景都颇为相似,皆生活在动荡黑暗的时代且向统治者阐述自身政治主张时未被采纳,最终回到家乡著述讲学。
王通十分仰慕孔子,《中说》载“卓哉,周孔之道,其神之所为乎!顺之则吉,逆之则凶。”
他在继承其王道思想的基础上又注入新的要义,王道观是其儒家思想的核心,在记述文中子言行的《中说》一书里,对于篇章的先后设置上王道篇位居首位,“文中子之教,继素王之道,故以《王道篇》为首。”
他认为,王道得以实现首先在于君主要施行“仁政”,“《书》云:天命不于常,惟归乃有德,戎狄之德,黎民怀之”拓跋鲜卑建立北魏政权后自上而下改革学习儒家经典,维护传统伦理纲常,对此王通给予高度肯定“中国之道不坠,孝文之力也。”
可见无论是否为中原王朝,只要施仁政,亦能得民心。《中说》里提到“李密问王霸之略。子曰:‘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
这里要想实现王业与霸业的关键则在于君主不可为取得天下而用民众的性命作为交换,一国之君首先应爱惜民庇护民众。
其次君主要做到克己奉公,先人后己保有无私之心。子曰:“夫能遗其身,然后能无私,无私然后能至公,至公然后以天下为心矣,道可行矣。”
03
王通认为道可行的前提需要先做到自身没有私心,方能一心为公,天下一心。此外,君主应崇尚节俭,轻敛赋税,保证一定程度下的刑罚公正,如此方为民心所向。
王通认为实现王道还应在社会大环境下实现五常的再度统一,《中说·述史篇》载“五常一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指导人的行为活动,他内心则是寄希望于“五常”统一的思想来影响民众,行为准则方面得以规范。
儒家伦理思想中“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这五常。
隋朝统一前,战火纷飞,玄学与佛道盛行,儒家思想不再像汉代时期处于独尊地位,王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禁发出感叹,在孔子的基础上对于五常又做了进一步解释。
他将仁看作为五常之本,仁义之心乃道德之基“薛收问仁。子曰:‘五常之始也。’在“仁”的基础上方可实现“礼”。
与此同时,王通亦倡导发扬儒家长久以来的对上忠君,对家行孝,对内守贞等观念,更是重“五常”的具体实施。
王通一生致力于实现王道政治,这与教育密不可分,政治和教育互相影响。
现代教育学中讲政治经济制度既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又决定了教育的性质和教育目的。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其领导权则在上层统治者皇帝的手中, 为巩固统治,他需要教育培养人才。
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实现“王道”。人无教不立,王通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兴衰资乎人,得失在乎教”将教育对象划分为君主、上层贵族和普通民众,对其要求也不尽相同。
04
对于君主、上层贵族的教育侧重道德修养,掌握更多经典要义,才可明辨是非,施行“仁政”。《中说·关朗篇》载“不知道,无以为人臣,况君乎!”
对于普通民众则通过接受官学教育,私学教育或家庭教育等方式展开学习。他所主张的教育观归根结底仍是为实现“王道”政治所服务的,形成政治—教育二位一体。
王通的“王道”和“五常”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振兴,批判董仲舒 “天人感应”论等封建迷信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义所形成。
王通从社会政治上发展了王道、仁政的史观,对孔子的思想方法中庸给予辩证的理解,同时增加了十六国、北朝思想变化的新内容。
无论是先秦时期的孔子、孟子,西汉时期的董仲舒亦或是隋朝时期的王通,对“王道”政治与“五常”思想的认识都更加趋于多元化、体系化,不断发展儒家学说。
金朝更将王通提出的思想在治国中系统化,形成由天命、德治、王道、仁政、中庸为主的治世思想,将其奉为治国安邦的思想基石。
王通主张的思想被后世王朝统治者所重视,影响广泛而深远,是中国儒家思想发展史中重要一环。
金朝统治者对明王道、重五常思想的认同女真人金朝的建立,完成了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
在建国初期处于王朝更迭社会百废待兴,内部许多民族矛盾难以调和之际,金朝统治者选择了儒家思想里的“王道”政治与“五常”观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金代儒学是孔子思想经过王通的理解恢复添新的儒学,它非常适用于金朝统治。
金代儒家思想不但吸收了前代的要义且与本朝民族特色相结合,为其“政治—教育”二维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稳固皇权的安身之道金朝以武立国,但历代金朝统治者积极推行文治,《金史》载“金初未有文字。
世祖以来渐立条教。太祖既兴,得辽旧人用之,使介往复,其言已文。
太宗继统,乃行选举之法,及伐宋,取汴经籍图,宋士多归之。熙宗款谒先圣,北面如弟子礼。世宗、章宗之世,儒风丕变,庠序日盛。
从世祖初立教条、太祖太宗需借才异代、熙宗朝亲自拜谒孔子、世宗章宗朝社会上下儒风日盛,这是统治者们耳濡目染学习儒家思想文化,代代传承的结果。